晨曦微露,薄雾缭绕,山林似一幅静谧的画卷缓缓铺展。
苏青醒来时,窗外的鸟鸣还未停歇,松涛在远处低吟。
她习惯性地推开木窗,清凉的空气携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涌进屋内。
那是她最喜欢的味道,温柔而有力,像母亲的拥抱,把她的心思悄悄安抚。
苏青的童年,便是在这片山林里度过的。
父亲是林场的工人,母亲在家种菜养鸡。
家里不大,青石砌成的屋门总是被藤蔓缠绕着,春夏时节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
苏青喜欢在门前的石阶上坐下,捧着一本书或是一块糕点,静静地看着山谷间的雾气升腾,首到阳光穿透树梢,洒落在她的发梢和肩头。
那时的生活简单而纯粹。
每天清晨,苏青随父亲进山。
林间的小路被露水打湿,踩上去软软的,鞋底会沾满泥巴。
父亲总带着一把老旧的砍刀,偶尔停下来,为她剥开一只野果或指着树叶上的露珠讲述天气的变化。
苏青喜欢跟在父亲身后,看他与山林的默契,仿佛一草一木都与他有着无言的交流。
她记得,有一年秋天,父亲带她捡松果,林间松鼠窜来窜去,落叶堆积成厚厚的毯子。
父亲说:“树叶落了,树也在休息。
人也该懂得安静的时候。”
苏青听不懂那时的深意,只记得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暖,风吹过耳畔的声音像是世界在低声诉说。
母亲则在家中院子里忙碌。
她的手总是温热的,剥豌豆、洗菜、搅面团,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耐心。
苏青常常在院子里帮母亲摘菜,或者捧着刚洗过的青瓜,坐在井边发呆。
母亲偶尔会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说那时候也喜欢坐在山脚下,看云卷云舒。
苏青问:“云为什么会飘走?”
母亲笑着说:“云要去远方看看。”
苏青便望着天边,想象自己也能像云一样,无拘无束,飘向未知的地方。
山林的生活教会了苏青许多事情。
她学会辨认树木和花草,知道什么样的果实可以食用,什么样的蘑菇要避开。
她学会在溪流边观察蝴蝶的翅膀,学会在雨后的黄昏里数着青蛙的叫声等待夜幕降临。
她甚至学会了如何与寂静相处。
山里的夜晚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虫鸣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狼嚎。
苏青有时会害怕,但更多的是好奇。
她抱着被子坐在窗边,望着月色下的山影,想象那些声音背后的故事——是谁在黑夜里奔跑,谁在树梢上吟唱。
渐渐地,苏青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她常常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在山里生活?”
父亲总是望着远山,沉默片刻才答道:“山里安静,人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苏青还不懂这句话,但她喜欢这份安静。
她觉得人和树木、鸟兽一样,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部分。
她学着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清晨的露珠,午后的微风,傍晚的炊烟,以及夜里微弱的星光。
每一次呼吸,她都觉得和世界更加贴近。
有一天,苏青独自走进林中深处。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林间小径被野草掩盖。
她走得很慢,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和心跳。
忽然,一只小鹿从灌木丛中跃出,警觉地望着她。
苏青屏住呼吸,和小鹿对视许久。
她不敢动,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
小鹿最终还是消失在林间,苏青却久久不能平息心头的波澜。
她第一次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美好,每一个存在都有它的意义。
而她,也只是这浩瀚天地间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
大雨过后,山林的空气格外清新。
苏青喜欢在雨后走出家门,踩着湿滑的青石板,感受泥土的温度。
她会在院子里看小鸡啄食,看蜘蛛在角落里织网。
母亲则在门口晾晒衣物,苏青和她一起挂起一排排衣裳,看阳光一点点把水汽蒸发。
日子在这细微的变化中流转,苏青的心也在悄然生长。
许多年后,当苏青回忆起山林的旧时光,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平静的画面: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微笑,院子里的牵牛花,林间的小鹿,还有夜晚的星空。
那些时光像一条温柔的河流,缓缓流过她的生命,带来了最初的思考和感悟。
她明白,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灵的觉醒。
山林教会了苏青如何去聆听世界,如何去爱惜生活,也埋下了她对生命的最初思考。
她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归途,而她的归途,便是在这片山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等待云归的时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