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己下,苏晴便开始为“味缘居”的开张奔走筹备。
她深知,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异世,单打独斗寸步难行,必须借助邻里之力。
首要的便是寻个可靠的帮手。
刘婶无疑是最佳人选。
她家开着杂货铺,消息灵通,人又热心。
这日午后,苏晴揣着几个用最后一点细面和的、按记忆中方法烙的,口感更松软些的“改良”炊饼,再次敲响了刘婶家的门。
“刘婶,李大叔,尝尝我新做的饼子。”
苏晴将用干净荷叶包着的炊饼递过去,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腼腆与期待。
刘婶接过,入手温热,掰开一看,内里层次分明,带着面食特有的香气。
她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哎哟,晴丫头,这饼子烙得可真不赖!
比老张头那干巴巴的炊饼软和多了,香!”
李大叔也尝了,闷声点头:“是不错。”
苏晴心中稍定,这才开口道:“刘婶,李大叔,我想着食肆尽快开起来。
只是……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洗刷、招呼客人,怕是都顾不全。
想请您二位帮帮忙,不用全天,就在早晚市忙时搭把手,我按月付您工钱,可好?”
她将自己仅有的几十文钱摊开在桌上,神情诚恳,“眼下只有这些,头个月的工钱可能不多,但后续生意若能好些,定不会亏待婶子和叔。”
刘婶看着那寥寥几十文,又看看苏晴清亮而坚定的眼神,心里一软,摆手道:“说什么工钱不工钱的!
邻里邻居的,帮把手应当应分。
你一个孤女不容易,婶子还能要你的钱?”
她顿了顿,“这样,早上你李叔去码头开工前,让他帮你把重物搬动搬动,劈柴挑水这些粗活他包了。
我呢,铺子里不忙时就过来帮你洗洗涮涮,招呼下客人。
工钱的事再也别提!”
李大叔也在一旁点头:“对,力气活有我。”
苏晴心中暖流涌动,知道这是雪中送炭的情谊。
她不再坚持预付工钱,却暗下决心,日后定要加倍回报。
“那……就多谢刘婶,多谢李大叔了!
这份情,苏晴记下了。”
人手问题初步解决,苏晴便开始着手改造铺面。
她请李大叔帮忙,找来泥瓦匠,将临街的院墙开了一个宽敞的门洞,安上从旧货市淘来的木门板。
又赁了几套半旧的桌椅板凳,仔细擦洗干净。
灶台是现成的,只需再添置些锅碗瓢盆。
采买食材是重中之重。
苏晴几乎日日泡在城南最大的菜市。
她精打细算,对比各家肉铺、米行、酱园的价格与品质。
因她所需量小,起初难免遭些白眼,但她不急不躁,态度谦和,又因着刘婶的面子,渐渐也与几个摊主熟络起来。
卖肉的郑屠户是个膀大腰圆的汉子,起初见苏晴一个瘦弱女子来买肉,只当是家用,随意割些边角料打发。
后来见她每日都来,且对肉质、部位颇有要求,才收起轻视之心。
“小娘子倒是懂行,这前腿肉肥瘦相间,炖煮最是酥烂。”
他一边按苏晴要求切肉,一边说道。
“多谢郑大哥指点。”
苏晴微笑,又状似无意地问起,“不知这市上,可有品质好些、价格又公道的香料铺子?”
郑屠户指了指东头:“那边‘陈记香料行’,老字号了,东西实在,就是价钱硬些。
西头还有家新开的,价格便宜,但……嘿嘿,水深。”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苏晴心中有数,谢过郑屠户,决定还是去陈记看看。
品质稳定,是食肆立足的根本。
这期间,她也并未完全闭门造车。
每日清晨,她会站在自家即将开张的铺面门口,观察巷子里的人流。
她看到码头力工们匆匆买上几个炊饼或一碗稠粥,边吃边赶路;看到挎着篮子的妇人精挑细选着菜蔬,为一家人的餐食算计;也看到如张生那样的书生,揣着书本,在摊贩前犹豫着是否要犒劳自己一顿稍好些的早餐。
对门布庄的王娘子,自然也注意到了苏晴的动静。
这日,苏晴正指挥着泥瓦匠修补门楣,王娘子摇着一把团扇,扭着腰肢走了过来,上下打量着初具雏形的铺面,皮笑肉不笑地开口:“哟,苏姑娘这是真要开食肆了?
真是能干啊。
这地方开食肆……呵呵,人来人往的,怕是吵闹得很,油烟气也重,可别扰了西邻清净才好。”
她声音不小,引得附近几个街坊都看了过来。
刘婶正在自家铺子门口纳鞋底,闻言立刻放下活计,叉腰道:“王娘子这话说的,咱们槐树巷本就是市井之地,哪家不开火做饭?
晴丫头开食肆是正经营生,自食其力,总比有些人整天琢磨着盘算别人家产强!”
王娘子被噎了一下,脸上有些挂不住,冷哼一声:“我不过是好心提醒一句。
这做生意可不比在家绣花,赔了本钱是小,坏了名声可就难听了。”
说罢,狠狠瞪了刘婶一眼,扭身回了自家布庄。
苏晴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心中对刘婶更是感激,也对王娘子这类人有了更首观的认识。
她平静地对刘婶笑了笑,低声道:“婶子不必与她争执,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便是。”
刘婶犹自气不平:“她就是眼红!
看不得别人好!
晴丫头你别怕,有婶子在,她不敢怎么样!”
除了王娘子,苏晴也渐渐认识了其他邻居。
巷尾住着个姓孙的孤寡老太太,腿脚不便,苏晴有时做了些软和的吃食,会让刘婶帮忙送过去一碗。
还有那个常来巷口卖菜的农妇马大嫂,性子爽利,知道苏晴开食肆,常给她留些新鲜水灵的蔬菜。
当然,也少不了那个清贫书生张生。
有次苏晴试验新调的凉皮料汁,不小心多做了些,正巧碰到张生路过,便请他尝了一碗。
张生起初推辞,耐不住苏晴热情,吃完后,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连连作揖道谢:“多谢苏姑娘,此物清爽可口,甚是美味。”
自此,他偶尔路过,会与苏晴点头致意,却依旧不多言,保持着读书人特有的清高与拘谨。
夜幕降临,喧闹了一日的槐树巷渐渐安静下来。
苏晴点起油灯,在小院的石磨上(这是李大叔从乡下帮她找来的)慢慢磨着米浆,准备明日试验凉皮。
月光洒满小院,映照着她专注的身影。
市井百态,人情冷暖,在这短短的筹备期内,她己初尝滋味。
有刘婶李大叔这样的热心肠,也有王娘子那般刻薄相,更有如张生、马大嫂、郑屠户这些形形***的普通人。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在“味缘居”开门迎客的那一天,才会真正到来。
但她己做好了准备,去迎接这京都烟火给予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