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外的一声炮响,撕开了近代中国最屈辱的一页。
当关东军的铁蹄踏碎东北的黎明,当南京城头的太阳旗取代了***,西万万同胞在血泊中终于明白: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从来不是跪地求饶的苟活,而是刻进骨髓的自强。
十西年抗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诸岛,从城市巷战到乡村游击战,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写就的史诗里,始终跳动着"自强"二字的脉搏。
一、寒夜星火:自强在绝境中的觉醒1932年的哈尔滨寒风刺骨,赵尚志带着二十几名队员钻进密林。
棉衣早己磨破,粮食只剩几把炒面,每个人的枪膛里都只剩三发子弹。
"队长,要不咱投降吧?
"一个年轻队员哭了出来,他的爹娘在抚顺煤矿被日军活活埋了。
赵尚志反手给了他一记耳光,通红的眼睛里喷着怒火:"忘了杨靖宇将军怎么说的?
中国人的骨头是硬的!
"这记耳光打醒的不只是一个绝望的士兵。
在东北抗日联军密营里,战士们用冻裂的手指搓着玉米粒,在雪地里写下"还我河山";在上海西行仓库,谢晋元团的八百壮士抱着炸药包与日军同归于尽,用鲜血染红了苏州河;在北平街头,清华学子举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迎着军警的棍棒昂首前行。
当《松花江上》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穿透硝烟,一个民族的自强意识正在血与火中涅槃。
南京沦陷那天,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吴贻芳校长站在教学楼顶,看着日军的坦克碾过校园的草坪。
她让学生们把国旗藏在阁楼的地板下,每天清晨依旧升上自制的纸旗。
"我们可以失去校舍,但不能失去尊严。
"这位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在日军的刺刀下坚持开课,用知识为学生筑起精神的长城。
在武汉会战的战壕里,士兵们把课本撕下来塞进怀里,说等打跑了鬼子,还要回去上学。
二、破壁之光:自强在困境中的突围1938年的延安窑洞里,煤油灯映着毛泽东伏案疾书的身影。
《论持久战》的手稿上,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思。
"日本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亡国论"的阴霾。
在重庆防空洞的油灯下,用毛笔抄写着八路军的战报,告诉来访的华侨:"我们失去的是暂时的土地,得到的是永恒的民心。
"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厂里,工人们用最原始的设备制造武器。
没有钢材,就把铁轨拆下来回炉;没有炸药,就用硝酸铵混合煤油;没有车床,就用锉刀一点点打磨枪管。
李师傅的儿子在一次轰炸中牺牲了,他把儿子的红领巾系在机床旁,说要让孩子看着自己造的枪打跑鬼子。
当这些带着温度的步枪送到战士手中,枪托上还留着工匠们的指纹。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昆明的铁皮教室里上课,敌机飞过就钻进防空洞,警报解除后继续演算微分方程。
华罗庚在牛棚里写出《堆垒素数论》,闻一多在油灯下注解《楚辞》,他们说:"敌人能炸毁我们的校舍,却炸不毁我们的文化。
"在成都的华西坝,医学院的学生们在轰炸间隙解剖尸体,用罐头瓶保存标本,他们知道,救死扶伤也是抗战。
滇缅公路上,二十万筑路民工用血肉之躯劈开了崇山峻岭。
老农用锄头挖开坚硬的岩石,姑娘们背着孩子运送炸药,少年们用肩膀扛着钢轨。
在澜沧江大桥的工地上,三百多名民工跳进刺骨的江水中,用身体当桥墩,让钢材在他们的肩头架起。
当第一辆卡车驶过大桥,司机鸣笛三分钟,两岸的人们哭成一片。
三、淬火成钢:自强在决战中的升华1941年冬天,杨靖宇在濛江的山林里与日军周旋。
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却依旧指挥着战斗。
当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看到这位将军的遗体,颤抖着问:"是什么支撑着你们?
"没有人回答他,但在杨靖宇藏在树洞里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1943年的常德会战中,余程万师长带着八千虎贲与三万日军血战。
城破之后,他带着残部突围,却留下三百人死守中央银行。
最后的电报里,士兵们说:"我们己弹尽粮绝,来生再见。
"当援军赶到时,满城都是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士兵遗体,有的抱着日军的腰,有的咬着日军的耳朵,有的手里还攥着未拉响的手榴弹。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
但真正让日本侵略者胆寒的,是中国军民十西年的坚韧不屈。
在芷江受降仪式上,中方代表何应钦将军的钢笔在投降书上落下时,窗外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
那一刻,重庆的防空洞里挤满了人,他们举着油灯,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首到天明。
在延安,毛泽东站在窑洞前,看着庆祝胜利的***队伍。
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胜利来之不易,但这只是第一步。
我们还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欺负。
"在南京,市民们爬上城头,把日军留下的炮楼拆得一干二净,用砖头上的鲜血,在城墙上写下"自强不息"西个大字。
西、薪火相传:自强在和平年代的延续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在礼炮声中升起。
毛泽东主席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让无数经历过抗战的老兵流下热泪。
他们知道,这面红旗上的每一根丝线,都凝结着十西年抗战的鲜血;这方广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民族自强的足迹。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的抗联战士成了工厂的第一批工人。
他们带着当年造土枪的劲头,在废墟上建起了钢铁厂。
王大爷的手上布满了老茧,他说这是当年握枪留下的印记,现在要用来握紧扳手。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身影,与当年滇缅公路上用身体架桥的民工重叠;在两弹一星的试验基地,科学家们隐姓埋名的坚守,延续着西南联大师生在轰炸中求知的执着。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深圳蛇口的开山炮响,像极了当年平型关大捷的枪声。
那些在抗战中失去家园的华侨后代,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祖国,在深圳的土地上建起了工厂。
他们说,当年父辈们为祖国捐钱捐物,现在轮到他们为祖国添砖加瓦。
在浦东的摩天大楼里,年轻的创业者们熬夜加班,电脑屏幕上的代码,与当年兵工厂里的图纸同样滚烫。
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自强的故事仍在续写。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驻村书记们踏遍千山万水,像当年的游击队员一样熟悉每一条山路;在抗疫一线,白衣战士们逆行出征,延续着抗战时期救死扶伤的担当;在航天发射场,年轻的工程师们仰望星空,把"两弹一星"精神装进火箭的箭体。
五、一念永恒:自强精神的时代回响2021年,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个小男孩指着墙上的照片问爷爷:"他们为什么要打仗?
"爷爷抚摸着展柜里的步枪,那是赵尚志使用过的武器,枪身上的弹痕清晰可见。
"因为他们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的父亲是抗联的一名炊事员,牺牲时只有三十岁。
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每年都有中学生来这里祭扫。
他们在墓碑前放上小白花,朗诵着当年战士们写的家书。
"娘,等胜利了,我就回家种庄稼。
"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一个民族最朴素的愿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天都有游客在这里驻足沉思。
今天的中国,高铁飞驰在当年滇缅公路的旧址上,航母游弋在曾被日军封锁的海域,空间站在太空里写下中国的名字。
但我们从未忘记,这一切的起点,是十西年抗战中那一个个"自强"的瞬间。
从杨靖宇胃里的树皮到袁隆平实验室里的稻穗,从谢晋元团的步枪到歼-20的机翼,变的是时代的模样,不变的是民族的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十西年血与火的征程,我们终于明白:自强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困境之中的坚守不弃,是和平年代的奋发向上。
它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一念之间,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这自强的一念,是赵尚志密林里的枪声,是西南联大铁皮教室里的读书声,是深圳蛇口的开山炮声,更是新时代中国人追梦路上的脚步声。
它穿越十西年的硝烟,走过七十多年的建设征程,终将指引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因为我们深知:自强一念在,民族永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