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罪案心理拼图

第3章:红圈“2”的预警信号

发表时间: 2025-08-27
江城大学女生宿舍楼下,警车的红蓝警灯把湿漉漉的地面照得忽明忽暗。

林砚站在苏晓宿舍的窗边,看着楼下往来排查的警员,指尖还残留着触碰书桌时的凉意——红圈“2”的喷漆痕迹还带着微弱的黏性,凶手潜入的时间,恐怕就在警方第一次搜查结束到第二次返回的两小时间隙里。

“宿舍楼道的监控查得怎么样了?”

陈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刚挂完对讲机,脸色比刚才更沉,“技术队说三楼东侧的监控昨天下午就坏了,物业说是线路故障,还没修。”

“太巧了。”

林砚转过身,目光扫过宿舍门后的挂钩——上面还挂着苏晓的黑色外套,口袋里露出半张图书馆借阅单,“凶手知道监控坏了,还知道我们第一次搜查的重点在遗物,不在书桌,说明他要么熟悉学校的安保流程,要么……就在我们身边。”

他伸手取下借阅单,上面的借阅日期是10月20日,也就是苏晓去世前三天,借阅的书是《创伤心理学与自我认知》。

“苏晓最近借的书都和‘创伤’‘归属’有关,和‘阿哲’给她灌输的理念完全对应。”

林砚把借阅单递给陈野,“去图书馆查一下,10月20日那天,苏晓是不是和‘阿哲’一起去的,还有谁借过这本书。”

陈野刚要转身,对讲机突然响了,小周的声音带着急促:“陈队,林教授,刚才接到报案,城南旧书店里发现一个红圈,圈里是‘2’!”

两人立刻驱车赶往城南。

旧书店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门头斑驳,门口挂着“停业整顿”的牌子,红圈就画在书店玻璃门上,喷漆还在往下滴,和苏晓宿舍的红圈“2”一模一样。

“报案人是书店老板的儿子,”守在门口的警员递过来一份笔录,“他说早上来给父亲送早餐,看到玻璃门上的红圈,想起新闻里的案子,就报了警。

书店老板三天前出门进货,到现在还没回来。”

林砚推开门,书店里弥漫着旧书的霉味,书架歪歪斜斜地靠在墙上,地上散落着几本书。

他的目光扫过书架,突然停在最里面的一排——上面摆着十几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其中一本《十年悬案档案》的封面上,画着一个淡淡的红圈,和“红圈案”的标记如出一辙。

“这本书是谁的?”

林砚拿起书,扉页上没有名字,只有一行铅笔字:“0是起点,1是验证,2是警告”。

“书店老板叫张诚,今年52岁,十年前是‘红圈案’的目击者之一。”

陈野翻着档案,声音有些发紧,“当时他说看到一个穿黑色连帽衫的男人从东郊仓库出来,但因为光线太暗,没看清脸,后来案子没破,他就辞了原来的工作,开了这家旧书店。”

林砚的心脏猛地一沉。

十年前的目击者,现在失踪了,还留下一本写着红圈密码的书——张诚要么是“阿哲”的下一个目标,要么就是“阿哲”的同伙。

“查张诚的行踪,他进货的厂家、最近联系的人,还有他的银行流水。”

林砚把书装进证物袋,“另外,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查一下,看看还有谁买过。”

回到支队时,技术队传来了两个消息:一是苏晓宿舍窗台上的半枚指纹,比对到了张诚的指纹库记录;二是《十年悬案档案》的出版方反馈,这本书十年前只印了500本,其中一本的购买者,是林砚的母亲——许静。

林砚手里的笔“啪”地掉在桌上。

母亲十年前负责“红圈案”的心理顾问工作,她买过这本书不奇怪,但为什么张诚手里也有一本,还写着红圈密码?

“许静老师当年的调查笔记,我们还能找到吗?”

陈野看着他,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

林砚摇头,声音有些沙哑:“我母亲去世后,她的工作笔记都被警方收走了,后来我去要过,他们说找不到了。”

他突然想起母亲去世前的最后一个电话,她在电话里说:“红圈的密码藏在‘共情’里,别相信任何人。”

当时他以为是母亲压力太大说的胡话,现在才明白,那是母亲留下的线索。

就在这时,小周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照片:“陈队,林教授,张诚的进货厂家说,三天前张诚来进货时,带了一个年轻男人,这个男人的侧脸,和苏晓日记里描述的‘阿哲’很像!”

照片是厂家仓库的监控拍的,画面模糊,但能看清男人穿着黑色连帽衫,嘴角左边有一道浅疤——和苏晓日记里“阿哲笑时嘴角歪”的描述完全吻合。

“张诚和‘阿哲’认识,甚至可能在帮他做事。”

林砚指着照片里男人手里的黑色袋子,“他手里拿的,可能是给张诚的‘报酬’,也可能是下一个红圈的喷漆。”

陈野立刻安排警力:“全城搜捕张诚和这个男人,重点排查老城区和西郊的废弃建筑。

另外,查许静老师当年的调查档案,一定要找到她的工作笔记!”

林砚坐在椅子上,看着照片里的“阿哲”,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母亲的死、十年前的悬案、苏晓的死、张诚的失踪,还有一个个红圈标记,都像拼图的碎片,散落在他眼前,而“阿哲”,就是握着最后一块碎片的人。

他突然想起苏晓日记里的一句话:“阿哲说,等拼图完成,就能找到‘真相’。”

这个“真相”,到底是什么?

是十年前“红圈案”的真凶,还是母亲去世的秘密?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打在玻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林砚拿起母亲买的那本《十年悬案档案》,一页一页地翻着,突然在书的最后一页,发现了一张夹着的纸条——上面是母亲的字迹,写着:“红圈的数字,对应着‘共情者’的编号,0是第一个受害者,1是第二个,2是……警告。”

林砚的指尖猛地顿住。

“共情者”——苏晓是共情特质明显的学生,张诚是十年前的目击者,也是潜在的共情者,那“2”号警告,是不是意味着下一个目标,是和母亲有关的人?

他立刻站起身,对陈野说:“快,去我母亲当年的工作室!

‘阿哲’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在那里!”

警车再次出发,在雨夜里疾驰。

林砚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次,他不能再失去任何东西了,无论“阿哲”的目的是什么,他都要亲手揭开这个藏在红圈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