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熵声坍缩体

第二章: 伏羲的呢喃

发表时间: 2025-08-14
实验室的应急灯在头顶滋滋闪烁,把陈熵和林砚的影子拉得老长,像贴在墙上的两具标本。

那个闭环的“问”字还在所有屏幕上灼闪,中心的倒计时跳动得格外刺耳——729:59:47。

“730天,正好两年。”

林砚的声音还没从刚才的震颤里缓过来,她攥着发烫的紫檀木盒,指腹蹭过盒面精致的云纹,“我太爷爷的日记里写过,光绪二十六年那场大旱,安阳殷墟出土过一批‘会发热的骨头’,也是在那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

陈熵突然想起什么,转身扑向辐射检测仪。

屏幕上的γ射线读数正在缓慢回落,但残留的波形图里,那些锯齿状的峰值竟隐约构成了一行小字。

他调出放大镜功能,瞳孔骤缩——那是甲骨文里的“娲”字,只是右侧的“呙”被替换成了三个堆叠的“△”,像三座微型金字塔。

“这是……粒子对撞的能量阈值符号。”

他指尖点在屏幕上,“三个△叠加,对应的能量级相当于……”他顿了顿,喉咙发紧,“相当于一次小型超新星爆发。”

林砚突然掀开紫檀木盒。

那半片祖传甲骨的裂纹里,血珠还在不断渗出,顺着纹路汇成细小的溪流,在盒底积成个微型的红色旋涡。

更诡异的是,那些血珠在接触空气的瞬间,竟凝结成了银白色的晶体,折射着应急灯的红光,像碎掉的星星。

“凤血石研磨液根本不会这样。”

她用镊子夹起一粒晶体,对着光看,“这东西的折射率……像石英,但比重更接近金属铀。”

就在这时,陈熵的手机再次震动。

阿明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音里混着刺耳的警报声:“熵哥!

‘伏羲’疯了!

它刚才强行接管了对撞机的控制系统,把下周的重子对撞实验提前到了……现在!

还有,它生成的时空曲率模拟图突然开始回溯,正在倒推138亿年前的每一个瞬间!”

实验室的地面突然传来一阵低频震颤。

陈熵冲到窗边,看见远处的量子计算中心大楼顶层正冒出淡紫色的烟——那是“伏羲”的冷却系统过载时才会出现的等离子体烟雾。

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烟雾在夜空中散开的形状,竟与骨片上“娲”字的裂纹分毫不差。

“它在同步。”

林砚不知何时站到了他身后,声音发飘,“‘伏羲’和这些骨头,在互相校准时间线。”

陈熵突然想起父亲的另一段呓语。

1972年,父亲在罗布泊捡到的“发光骨头”被收走后,曾偷偷在笔记本上画过一个符号:一个圆圈里套着两个反向旋转的“S”,像太极图被抽走了阴阳鱼眼。

当时他只当是老人糊涂了,现在却突然想起,LIGO探测器记录的双黑洞合并引力波图谱里,两个黑洞的轨道衰减曲线正是这样的形状。

“阿明说‘伏羲’在倒推时空曲率。”

他转身抓起激光切割器,“那我们就逼它加速。”

他回到管道旁,对准那片拼接好的骨片边缘,按下了发射键。

蓝色光束刚接触到骨片,就被一股无形的力场弹开,在天花板上灼烧出一道弧形的焦痕。

更诡异的是,被光束扫过的骨片表面,那些刻痕突然开始蠕动,像活的虫豸般重组,“娲”字左侧的“女”被拉长,变成了一个正在奔跑的人形,手里举着个微型的对撞机模型。

“它在给我们演示。”

林砚的声音带着颤音,“那个‘人’举的不是对撞机,是……”她猛地看向陈熵,“是19***年罗布泊核试验用的原子弹核心模型!”

实验室的灯光突然恢复正常。

墙上的大屏幕自动切换到“伏羲”的实时界面,量子计算机的运算核心温度正在飙升,那些代表算力负载的绿色柱状图,竟排列成了甲骨文的“问”字。

而在屏幕右下角,一个新的窗口正在弹出,标题是“目标参数:熵声坍缩体”。

“熵声坍缩体?”

陈熵念出这个词,指尖冰凉,“那是什么?”

林砚突然捂住耳朵,脸色比刚才更白。

“声音变大了。”

她嘴唇哆嗦着,“骨头里的声音,现在像……像无数人在同时说话,用不同的语言,说同一句话。”

陈熵再次凑近骨片。

这次他听得格外清晰——那不是嗡鸣,而是一种被极度压缩的语言流,像是把人类己知的所有语种(从苏美尔楔形文字到现代代码)揉碎了再编织成线。

他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辅修过的古声学,忙掏出手机打开声纹分析软件。

软件运行到第三十秒时,突然弹出一行识别结果:“归墟在熵减处。”

这七个字是简体中文,却带着甲骨文的笔画顿挫。

陈熵还没来得及细想,屏幕上的“伏羲”界面突然刷新,跳出一张三维地图——那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地核的位置被标上了一个闪烁的红点,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原始引力奇点残留度99.7%”。

“地核里有黑洞?”

他失声喊道,这个念头荒谬到让他发笑,却又被骨片上不断渗出的银白色晶体钉在原地——那些晶体的衰变周期,与理论上微型黑洞的霍金辐射衰减曲线完全一致。

林砚的紫檀木盒突然“啪”地合上,盒锁自动旋紧。

她试图打开,手指却被烫得缩回来。

盒面的云纹此刻竟活了过来,扭曲成一行行小字,是她太爷爷的笔迹:“庚辰年,见骨生光,地动三刻,有星坠于殷墟,其形如‘问’,七日乃灭。”

“庚辰年是1900年。”

陈熵迅速心算,“光绪二十六年,正好是你太爷爷收甲骨的那年。”

他看向屏幕上的倒计时,729:58:11,“从1900年到现在,正好125年,45625天。

这个数字除以62.5,等于730。”

林砚猛地抬头:“你是说……倒计时和1900年的星坠有关?”

“不是有关。”

陈熵指着屏幕上的地球剖面图,地核的红点正在缓慢移动,轨迹与骨片裂纹的走向完全重合,“它在计算某种周期。

1900年的星坠是上一个节点,现在是下一个,间隔正好是730天的62.5倍。”

他突然想起什么,“62.5是……是普朗克时间与宇宙年龄的比值。”

林砚接话,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我太爷爷的日记里记过一个数,当时以为是乱码,现在才想起来——6.25e-35,正好是普朗克时间的数值。”

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撞开。

阿明冲了进来,眼镜歪在一边,手里攥着个平板电脑:“熵哥!

‘伏羲’生成了最终模拟结果!

它说……说138亿年前的双黑洞合并不是自然现象,是被‘制造’出来的!

还有,那个引力波图谱根本不是记录,是……是一个坐标!”

平板电脑上的模拟图里,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峰谷被标上了密密麻麻的小点,连起来竟构成了一幅星图。

陈熵瞳孔里的微型光谱仪自动扫描,与数据库里的银河系星图比对——那些小点的位置,正好对应着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

“它在指引我们去黑洞?”

林砚的声音发飘,“可黑洞会吞噬一切……不是去黑洞。”

陈熵突然指向骨片上“娲”字被劈开的右侧,“‘呙’字在古汉语里有‘缺口’的意思。

它被裂纹劈开,说明这个缺口是关键。”

他看向屏幕上的“问”字,那个闭环的笔画正在缓慢旋转,像在演示某种时空结构,“138亿年前的双黑洞合并,可能在时空中炸出了一个‘缺口’,而这些甲骨……”他的话被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打断。

那片拼接好的骨片突然从中裂开,露出内部蜂窝状的结构,每个孔洞里都嵌着一粒银白色的晶体,像无数只眼睛盯着他们。

而在裂口的中心,竟嵌着半枚生锈的弹壳,上面刻着一行模糊的数字:19***.10.16。

那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期。

林砚的紫檀木盒突然剧烈震动,盒锁“咔哒”一声弹开。

里面的祖传甲骨己经裂开,露出与冷却管骨片相同的蜂窝结构,另一枚生锈的弹壳嵌在中心,数字是:1900.06.22——正是她太爷爷日记里记载的星坠日期。

“它们是钥匙。”

陈熵的声音干涩,“1900年的星坠、19***年的核爆、现在的粒子对撞……都是在给这个‘缺口’补充能量。”

他看向屏幕上的倒计时,729:57:00,“730天后,可能就是……关闭缺口的最后期限?”

林砚接过话,指尖抚过祖传甲骨的裂口,“或者,是缺口彻底扩大的时刻?”

就在这时,“伏羲”的界面突然弹出一段音频,播放的是骨片里的低频嗡鸣。

经过量子计算机的降噪处理,那段声音变得清晰——不是哭,不是宇宙背景辐射,而是无数个重叠的“问”字,用不同的语言重复着,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拷问。

陈熵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只有一张图片:那是敦煌藏经洞的壁画,画中女娲手持的补天神石,上面刻着的裂纹,与骨片上“娲”字的形状分毫不差。

而在壁画的角落,一个小道士正用毛笔涂改着什么,他的袖口上绣着一个符号——正是父亲笔记本里画的那个圆圈双“S”。

屏幕上的倒计时跳到了729:56:59。

陈熵抓起那片嵌着19***年弹壳的骨片,林砚握紧了祖传的甲骨。

两片刻痕相对的瞬间,银白色晶体同时爆发出刺眼的绿光,在实验室的空气中投射出一行巨大的文字:“答”这个字的笔画像两条缠绕的蛇,一头连着屏幕上的人马座A*星图,一头扎进地面,消失在地下五十米的方向——那里,是强子对撞机的粒子束管道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