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民族啊,最厉害的就是能把别的民族都给同化了。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呢?
得从咱们国家的地理位置说起。
亚洲东边这块儿啊,在世界上可是个独立的文化圈。
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就是咱们文化的中心地带。
往北是蒙古高原,适合游牧民族生活。
往南的广东、福建那边呢,山多路不好走,天气又热,虽然文明出现得早,但发展得慢。
黄河、长江流域也不是没有山,但下游这一片啊,加上淮河流域(按古代地理来说,长江黄河之间还有淮河、济水。
现在黄河下游走的是古济水的入海口,古黄河是在今天津入海),形成了一大片肥沃的平原,气候也好,这就是咱们中华民族文化最早发源的地方。
汉族人老早就是种地的,习惯住在平地上。
咱们遇到的少数民族呢,按他们住的地方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住在山里的,古代叫"山戎",大部分也是种地的,但种地技术没咱们好。
另一种是住在草原上放牧的,古代叫"骑寇"。
春秋以前,咱们主要遇到的是山戎,到了战国以后才开始跟那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打交道。
古代中国把周边的部族按方位分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称呼主要是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并不代表具体的民族,但也能看出个大概。
从历史记载来看,跟中原民族打仗最多的要数西戎和北狄。
《史记》里说黄帝曾经往北边赶走过獯鬻人,不过这事真假难说(要是真有其事,那会儿獰鬻人住的地方肯定跟后来不一样)。
到了周朝初年,跟周朝打得最凶的就是獯鬻人,也叫猃狁,或者叫犬戎、昆夷、串夷(这些名字写法不同但都是同一个部族,就像现在翻译外国人名会有不同版本)。
后来周朝就是被犬戎给灭了的。
犬戎主要生活在现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就是泾河、渭河流域那块儿。
东周以后,这些部族慢慢被秦国收服了。
东边那些部族,《春秋》里一开始都叫狄人,后来分成赤狄和白狄。
白狄在陕西境内,后来往东发展到中山国那边;赤狄主要在山西、河北一带,大部分被晋国吞并了。
具体来说:- 赤狄有六个分支:东山皋落氏(山西昔阳)、廧咎如(山西乐平)、潞氏(山西潞城)、甲氏(河北鸡泽)、留吁(山西屯留)、铎辰(山西长治)- 白狄有三个分支:鲜虞(就是后来的中山国)、肥(河北藁城)鼓这个地方,现在在河北晋县一带。
另外,晋国的吕相在跟秦国断交时说过"白狄和你们同处一州",说明白狄人也有一部分在陕西那边。
周朝西边主要住着后来被称为氐族和羌族的人。
氐族人住在现在的嘉陵江流域,就是古代说的巴地。
羌族人呢,汉朝时住在黄河和大通河(古时候叫湟水)一带。
根据《后汉书》记载,他们原本住在黄河东边,后来被秦国人赶跑,才逃到黄河西边去的。
《尚书·牧誓》里说,羌族人曾经跟着周武王去打商纣王。
《尚书大传》还记载,武王伐纣的军队前面唱歌后面跳舞,《后汉书》说这就是汉朝时候说的巴氐人的军队。
这个说法应该是对的,因为汉朝确实有一种叫巴渝舞的舞蹈,就是巴氐人传下来的。
这么看来,氐族和羌族最早应该不在现在的西川、甘肃境内,可能是被***扩张地盘,才慢慢往西南方向迁移的。
跟巴经常一起提到的蜀,其实就是后来"賨"字的音变,也就是现在说的暹罗人。
《牧誓》里也说蜀人跟着武王打过纣王。
战国时期,蜀国地盘还在汉中一带,往南延伸到成都。
后来因为跟巴国人打仗,被秦国给吞并了。
东北那边有个古老的民族叫貉族。
后来这个族发展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那块儿,文化水平挺高的。
不过《诗经》里就提到过这个族(《韩奕》篇里"王锡韩侯,其追其貉"这句话,"追"是啥现在搞不清楚),《周官》里也有"貉隶"的记载。
这说明貉族原本是住在中国内地的,箕子封的那个朝鲜国,肯定不在现在的朝鲜半岛,估计还在山海关以内呢。
东北还有个民族叫肃慎,就是现在满族人的祖先。
《左传》里记载周朝人说过:"自从武王打败商朝后,肃慎、燕、亳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北边的地盘。
"这里说的燕应该指南燕,亳可能是商汤住过的郼地。
这么看来肃慎本来也在内地,后来跟着中原王朝扩张才往东北搬的。
《国语》里说周成王在岐山开大会,让楚国和鲜卑负责看火堆,说明鲜卑本来是南方民族,不知道怎么后来也跑到东北去了。
《后汉书》说鲜卑和乌丸都是东胡的后代。
这两个民族风俗特别像,肯定是一个部落分出来的。
东胡的风俗记载不多,但汉朝时候的历史记载比较详细,***说乌丸、鲜卑是东胡分出来的,这个说法应该没错。
南方民族有剪短头发的习惯,鲜卑人结婚时还要先剃头,这就是他们原本是南方民族的证据。
这么看来东胡也是从内地迁出去的。
南方有个黎族,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俚族。
古代把三苗称为九黎的首领,三苗是姜姓建立的国家(九黎指的是普通黎民百姓,这个说法出自《礼记·缁衣》注释里引用的《书经·吕刑》郑玄注解)。
这就是汉朝时期的长沙武陵蛮,是正宗的南方蛮族。
现在说的苗族,其实是"蛮"字的音变,跟古代的三苗国没关系,有人硬把两者扯到一起就错了。
《史记》记载三苗在长江、淮河、荆州一带(见《史记·五帝本纪》),《战国策·魏策》里吴起说三苗国在洞庭湖、鄱阳湖之间(《史记·吴起列传》也有同样记载,还见于《韩诗外传》)。
这说明古代长江流域主要是黎族的地盘,楚国扩张到长江流域后,占领的大概就是黎族人的地盘。
沿海一带的古人叫他们越族,也叫粤族。
这就是现在的马来人,分布在亚洲大陆沿海和南洋群岛,地理学上叫"亚洲大陆真沿边"。
这个民族有两个特别的风俗:剪短发、身上刺花纹和吃人,这些习俗到后世还存在。
古代沿海到处都有这种风俗,说明他们都是同一个民族。
在吴国和越国刚建立的时候,当地居民都是和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
像淮河流域的淮夷、徐戎,还有山东半岛的莱夷这些部落,肯定也是和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的(《礼记·王制》里说"东方叫夷人,他们剪短头发、身上刺花纹",这里"被发"其实是"断发"的意思,说明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都差不多。
《左传》里记载,宋国国君让邾国国君在次睢这个地方用鄫国国君祭祀,就是想拉拢东夷人,可见东夷也有吃人的习俗。
临沂这个地方古代有个"食人社",就是次睢那个祭祀的地方)。
后来随着吴国、越国这些国家发展起来,这些少数民族也跟着慢慢开化了。
西南地区的大族叫濮人,就是现在的彝族。
他们原本住在河南、湖北交界的地方。
楚国从河南西南部往湖北西部扩张时,占领的就是濮人的地盘。
濮人又从湖北西南部往贵州、云南迁移。
战国时期,楚国的将军庄蹻沿着牂牁江一首打到滇国(现在的云南昆明),经过的就是彝族的地盘。
后来楚国在西川和湖南的地盘被秦国抢走了,庄蹻回不去,就在滇国当上了国王。
虽然那个地方没有正式并入中国版图,但己经由***当统治者了,就跟现在西南地区的土司让***当首领是一个道理。
《礼记·王制》里提到,古代中国的边界往北最多到恒山一带。
这个恒山就在现在河北正定附近,也就是汉朝时的恒山郡(后来为了避汉文帝的名讳改叫常山郡)。
恒山往南的平原地区是汉族人住的地方,而这一片山区则是山戎人的地盘。
只有把这些山区开发出来,汉族才会和北方的游牧民族首接打交道。
所以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肯定是在太原、中山以及战国时期燕国北部这些地方开发之后才开始的。
完成这个开拓任务的主要是燕国和赵国。
赵武灵王打下了云中、雁门、代郡这些地方(云中在现在山西大同,雁门在山西右玉,代郡在山西代县)。
燕国则拿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上谷在现在河北怀来,渔阳在河北密云,右北平在河北卢龙,辽西在河北抚宁,辽东在辽宁辽阳)。
这样一来,相当于把现在内蒙古、河北、辽宁这一大片地区都纳入了版图。
简单来说,汉族文化很强大,慢慢把周围的民族都同化了,地盘也就跟着扩大了。
当汉族向外发展时,附近的一些民族也会往更远的地方迁移,虽然跑到了汉族地盘外面,但也带走了不少中原文化,这就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了。
这就是古代中国同化其他民族的实际情况。
研究历史就像看地图要懂经纬线一样,必须搞清楚年代。
有了经纬线,我们才能知道一个地方在地球上的具***置,以及它和其他地方的关系。
同样,知道年代才能确定一个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时间点,了解当时的情况和前后事件的联系。
不然历史研究就没意义了。
准确的年代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靠谱的记录,二是连续不断的记载。
中国最早有准确连续记载是什么时候呢?
是周朝厉王、宣王之间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这在全世界都算很早的记录了。
但和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比起来,两千多年的记载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
就像一个人活到100岁,却只记得不到一年的事情,想编出准确的年谱实在太难了。
虽然历史记载不完整,但历史学家还是有办法推算年代。
他们根据古代关于天文现象的零碎记载,用历法来推算。
中国用得最多的两种推算方法,一个是汉朝刘歆的,一个是宋朝邵雍的。
刘歆算出:周朝867年,商朝629年,夏朝432年,虞舜50年,尧70年。
按这个算法,尧帝元年是公元前2305年。
邵雍算出来是公元前2357年。
这种历法推算本来应该很准,但古人记载可能有错,后人推算也可能有误差,所以不能全信。
不过大体上还是靠谱的。
《孟子》等古书里记载的年代,和刘歆、邵雍的推算结果差不多。
这说明古人虽然记不清具体年份,但大致时间还是靠谱的。
这样算下来,我国历史上能知道大概但不完全确定的年代,至少有4000多年。
再往前连零碎记载都没有了,只能靠考古发现来推测,这就是史前时期。
人类学家根据使用的工具划分人类发展阶段:最早是旧石器时代,然后是新石器时代(这两个都在有文字记载之前),接着是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两个在有文字记载之后)。
根据考古发现,周口店遗址大约在2.5万到7万年前;甘肃、青海等地的遗址,早期在公元前2600-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公元前1700-2600年(青铜器时代)。
考虑到南方可能更早发明铜器,我国文明起源可能更早。
古书里有些关于远古年代的记载特别久远精确,比如说什么开天辟地到春秋时期有276万年之类的。
这些明显是瞎编的,但因为流传很久,还是值得分析一下。
像《汉书》里记载王莽颁布的36000年历法,都是些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