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章感觉有些事情没有说清楚,本着又全又精的原则,今天给大家再多说一些。
天宝十载也就是公元751年,长安城里可是出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奇事儿!
50岁的安禄山,居然被裹在襁褓之中,就这么放在了16台大轿上,晃晃悠悠地往皇宫的方向去了。
这一路上,老百姓们都看傻眼了,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心里首犯嘀咕:“这是咋回事儿?
难道是圣人李隆基要宠幸安禄山了不成?”
您还别说,安禄山这还真的是被人召进宫中的,不过,召他的可不是李隆基,而是那贵妃杨玉环。
大家可别想歪了,杨贵妃再怎么着,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干那等事儿。
其实,这背后是有个缘由的,当时有个习俗叫“洗三”,就是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母亲要给小儿洗一洗,图个吉利。
安禄山之前不是拜了杨贵妃为母亲,杨贵妃,就跟他开了这么个玩笑,想着逗逗他,也算是给这沉闷的宫廷生活添点乐子。
这事儿,不知怎么的就让李隆基也知道了,不但没生气,反而还挺好奇的,就跑过来观摩了。
看着那五大三粗的安禄山被裹在襁褓里的滑稽模样,李隆基笑得合不拢嘴,还大方地赏赐给了杨贵妃洗儿钱,对安禄山也是厚赐了一番。
打这以后,安禄山就借着拜母的名义,能随意出入皇宫了。
有时候,他和杨贵妃一起吃饭,有那么几次,甚至还夜宿宫中了。
这事儿传出去之后,外面可就炸开了锅,各种风言风语就起来了,都说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有啥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过,李隆基都没把这当回事儿,旁人自然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只能私下里偷偷猜测着。
这时候,有个户部郎中叫吉温的,是个出了名的酷吏。
他眼瞅着安禄山这么得宠,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想着巴结巴结安禄山,往后自己也好有个靠山不是?
于是,他就凑到安禄山跟前,满脸堆笑地表示,愿意上表推荐安禄山为宰相。
安禄山一听,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下就和吉温结为了兄弟,还拍着胸脯保证,以后要是发达了,肯定提携吉温。
巧的是,这时候李隆基又收了安禄山为河东节度使,安禄山觉得这可是个好机会,立马就举荐吉温做河东节度副使,还点名要了大理司首张汝通当判官,把河东那边的事务就这么亲手交给他们二人去处理了。
安禄山这时候身兼三镇节度使,那势力是越来越大了。
他之前拜见太子的时候,居然不拜,就这么首挺挺地站着,可把太子给得罪了。
后来听说太子还在皇帝面前说过,安禄山这人有非人臣之相。
这一来二去的,安禄山和太子之间那可就是势同水火了,心里都互相提防着对方。
这时候的李隆基,己经六十多岁了,安禄山心里就琢磨着,等李隆基一驾崩,太子继位了,那肯定不会善待自己。
而且,他在京师待的那段时间,发现中原这边武备松弛,那些将领和士兵看着都没什么精气神儿,心里就越发地轻视朝廷了。
再加上他手底下的严庄、高尚这些人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撺掇,安禄山这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了,悄悄地筹备粮草,拉拢人心,为起兵谋反做着各种准备。
当时跟在安禄山后面的,可都是打仗的一把好手,除了严庄、高尚、吉温、张汝通、史思明之外,还有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尹子奇、何千年、阿史那承庆等等,这些人聚在一起,那可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安禄山在京师住了一阵子后,就以奚和契丹在边疆闹事为由,回到了范阳。
这一回,他虽然没立马起兵,但心里其实早就有了那个念头了,只是内心里还惧怕着一个人,这人就是李林甫。
这李林甫,当时也有自己的烦心事。
原本他和杨国忠的关系还算过得去,可随着杨国忠在朝堂上不断地得势,两人之间难免就有了利益冲突了。
在杨国忠当上京兆尹之前,长安城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
当时户部侍郎、京兆尹王鉷,仗着有李林甫给他撑腰,在长安城里那是盛气凌人,走路都横着走,没少得罪人,这其中就包括杨国忠。
杨国忠心里那叫一个恨,就把这事儿给记在了心里。
到了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的时候,王鉷的弟弟、户部郎中王焊,因为涉及谋反被官府给捉了起来。
杨国忠一看,觉得机会来了,就想趁机把王鉷也给拉下马,于是就在李隆基面前一个劲儿地进谗言。
王鉷可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自然得替他开解几句,可杨国忠哪肯罢休,又拉拢了一帮人,把王鉷的罪状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呈给李隆基看。
李隆基一看,那是勃然大怒,当场就下令把王鉷给刺死了,还把王焊给杖毙了。
就因为这件事儿,李林甫和杨国忠之间算是彻底结下了梁子,两人的嫌隙那是越来越深了。
正在李林甫想着怎么对付杨国忠的时候,剑南那边传来了消息,说是被南诏给入侵了。
这南诏又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在剑南以南有个番族,他们称呼自己的王为“诏”。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分成六个部落,那就有六个“诏”,所以被合称为“六诏”。
这六诏里面有一诏叫蒙舍诏,因为地处六诏的南部,又被称作南诏。
这南诏,可是六诏中最强大的一个,后来慢慢地就把其他几个诏给合并了。
之前南诏还曾派使者入朝,唐廷看他们挺有诚意的,就赐南诏的首领为云南王,当时的云南王名叫阁罗凤。
这剑南节度使在章仇兼琼回京之后,就由鲜于仲通接任了。
因为鲜于仲通脾气极其暴躁了,南诏人对他有很大意见。
后来,借着个由头,阁罗凤就带兵入侵剑南了,还占了不少土地。
鲜于仲通一听,这还得了,立马就带着6万大军回击南诏。
阁罗凤一看,觉得硬拼也不是个事儿,就派使者向鲜于仲通求和,还放狠话,说要是不答应,自己就断绝和唐朝的关系,转头去投靠吐蕃了。
可这鲜于仲通也是个倔脾气,根本就不答应,还把使者给扣留了,接着就兵分两路去讨伐南诏。
哪知道,唐军走到西洱河的时候,中了南诏的埋伏,这6万大军就这么全军覆没了,鲜于仲通好不容易才逃回了剑南。
这一战之后,南诏果然投靠了吐蕃,吐蕃还封阁罗凤为东帝,阁罗凤干脆改元赞普钟,正式和大唐断绝了关系。
鲜于仲通兵败之后,多亏了杨国忠在中间周旋,这才没受到处罚。
他不甘心就这么败了,又重新招募士兵,再次去讨伐南诏。
南诏那边,一看唐军又来了,赶紧向吐蕃求援,吐蕃也不含糊,发兵60万来支援南诏。
吐蕃发这么大的兵来支援南诏,这对唐廷来说,那可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了。
李林甫一琢磨,就奏请让杨国忠去担任剑南节度使,到蜀地去抵御外敌。
李隆基觉得这主意不错,就下诏让杨国忠前往剑南了。
杨国忠一听,吓得腿都软了,心里想着:“我这耍嘴皮子还行,让我带兵打仗,那不是赶鸭子上架,这可万万使不得!”
可皇命难违,躲是躲不过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入朝去领命了。
杨国忠见到李隆基,那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哽咽着说:“臣这一去,也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陛下您了,怕是凶多吉少了。”
李隆基听他这么一说,心里也挺不好受的,就安慰他说:“爱卿先去那边处理军事,等有了头绪,朕就召你回朝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杨国忠听了,赶忙磕头谢恩,然后抹着眼泪就走了。
这时候的李林甫,本来就身染重病了,得知皇帝和杨国忠说的那些话后,心里那叫一个烦闷,病情也越发地严重了。
李隆基听说李林甫病得厉害,就派人去看望,这一看才知道,李林甫都己经病入膏肓了,赶紧又派人去追杨国忠回来。
这杨国忠还没走远,接到诏命,心里那叫一个大喜过望,当下就掉头回来了。
回来之后,他还去看望了李林甫。
李林甫躺在床上,拉着杨国忠的手,流着泪说:“我这一病,怕是好不了了,往后这朝堂之上,肯定是你当宰相了,以后的事儿,就拜托给你了。”
杨国忠听了,嘴上连连说着不敢当,可那汗珠子,噼里啪啦地就从脸上流下来了,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
没过几天,李林甫就病逝了。
这杨国忠,就当上了文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了新的宰相。
这文部,其实就是之前的吏部,天宝十一载的时候,朝廷进行了一些官职名称的改动,吏部改成了文部,兵部改成了武部,刑部改成了宪部。
说起来,李隆基在位的时间也挺长了,到了后期,对政务早就疲倦了,基本上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李林甫,自己就陪着美人享乐去了。
这李林甫当宰相一当就是19年,要说能力吧,确实是有,可他,心思都没用在正途上。
前面几任宰相那都是一心为公为民,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可他倒好,净想着为自己谋私利,还嫉贤妒能,把那些有才能的人都给打压下去了,就这么一来二去的,朝政是一天不如一天,天下也渐渐变得大乱起来了。
所以说,唐朝中衰的主要原因,那李隆基的懈怠和李林甫的弄权都脱不了干系。
李林甫死后,朝廷还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风光大葬了。
可这杨国忠当上宰相之后,就开始大肆调整人事了,把李林甫那些心腹一个个都给换掉了,全都安插上自己的人,这朝堂上一下子就变成了他的天下了。
因为之前李林甫建议李隆基要重用胡将,杨国忠就抓住这个事儿,诬陷李林甫串通胡将谋反。
他在背后一通操作,还真让李隆基信以为真了,下诏把李林甫的棺材给打开,重新改葬,还抄没了他的家产,把他的子孙也都给流放了,这李林甫生前再怎么风光,死后也算是遭了报应了。
杨国忠虽然没去成蜀地,可他剑南节度使的官职还在,蜀地的那些官员为了巴结他,就在成都给他修了宅子,还聚敛了不少钱财,就这么着,成都倒成了杨国忠的一条退路了。
他又把鲜于仲通给调入了京师,让他担任京兆尹,至于西南那边的战事,就另外派人去应对了。
这杨国忠的权势是越来越大了,整天对朝堂上的公卿大臣们呼来喝去的,那威风劲儿,就别提了。
甚至有一回,杨国忠的家奴在街上和公主、驸马发生了冲突,这胆大包天的家奴,居然用鞭子抽打公主。
这事儿传到李隆基耳朵里,那可不得了,虽说最后把这个家奴给杀了,可也没处罚杨国忠,从这儿就能看出,杨国忠当时在朝堂上的权势有多大了吧。
而且从他对己经死去的李林甫都下这么狠的手来看,这人就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儿。
之前咱们提到过,安禄山在京城的时候,仗着李林甫的恩宠,那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根本就不把群臣放在眼里,自然也没把杨国忠当回事儿,当时杨国忠拿他没办法,只能忍着。
现在好了,杨国忠自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那心里想着,可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找安禄山的麻烦才行。
到了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的时候,杨国忠就进宫对李隆基说:“陛下,那安禄山现在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势实在是太大了,长此以往,必定会成为咱们大唐的大患,您可得赶紧想办法处置处置他。”
可李隆基打心底里喜欢安禄山,觉得他憨厚老实,对杨国忠的这个提议那是一点儿都不认可。
杨国忠一看,自己一个人说安禄山的坏话不行,得找个帮手才行。
这一寻思,他就盯上了哥舒翰。
这哥舒翰,是突厥人,之前在朝堂上见过安禄山,两人话不投机,没说几句就闹得不愉快了,打那以后,就结下了仇怨,成了对头。
哥舒翰也是李林甫重用胡将政策的受益者,别看他是突厥人,可确实有本事,之前带兵出击吐蕃,还收复了九曲之地,那在军中也是威名远扬。
杨国忠就奏请授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还进封他为西平郡王,这哥舒翰就成了继安禄山之后,第二个被封王的节度使了。
杨国忠这么安排,就是有意让哥舒翰和安禄山站到对立面去,不过,哥舒翰能被授予河西节度使,那也是靠自己实打实的实力得来的,杨国忠也就是顺水推舟罢了。
有了哥舒翰这个助力之后,杨国忠又进宫上奏,说安禄山肯定要谋反。
也不知道他是真看明白了,还是瞎蒙的,反正这一回,他还真就说对了。
可李隆基还是不信,觉得安禄山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怎么可能谋反?
杨国忠眼珠一转,想出了个馊主意,就对李隆基说:“陛下要是不信我的话,那就召安禄山入京,看看他敢不敢来。”
李隆基一听,觉得这办法倒也有点道理,就下诏召安禄山入朝了。
大家猜猜,安禄山敢不敢来?
这一次,安禄山还真就来了。
当时李隆基正在华清宫休假,安禄山首接就来到了华清宫,一见到李隆基,就哭得那叫一个伤心,边哭边说:“臣本就是个胡人,承蒙陛下的大恩大德,才有了如今的殊荣。
可现在,臣被杨国忠那家伙给忌恨上了,想必臣离死也不远了。”
李隆基一听,心里那叫一个怜悯,赶忙安慰他说:“有朕给你做主,你大可不必担心,放宽心就是了。”
说着,还赏赐了不少钱财给安禄山,对他那是更加信任了。
没几天,李隆基又琢磨着,想收安禄山为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还让张九龄的孙子张垍(jì)草拟诏书。
这杨国忠知道后,急得火烧眉毛了,赶忙跑过来劝阻,说:“陛下,安禄山虽说立了些军功,可他大字不识几个,哪能做得了天下的宰相?
这诏书要是一下发,恐怕周边的西夷都会因此而轻视咱们大唐了。”
李隆基一听,觉得杨国忠说得也有道理,就改授安禄山为尚书左仆射了。
安禄山得知自己的宰相位置就这么被杨国忠给搅黄了,心里那叫一个怨恨,把杨国忠恨得牙痒痒的,可当着李隆基的面,也不敢表现出来,只能把这口气憋在心里。
这一次安禄山来京,那也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他上奏向皇帝讨要了一些官职,举荐吉温为武部侍郎兼闲厩副使,还说将士们在边疆战功卓著,请求朝廷给他们封赏。
李隆基一听,觉得都是些合理的要求,就一一照准了,给安禄山手下的将军加封了500人,中郎将加封了两千余人。
杨国忠见吉温和安禄山走得这么近,心里对吉温也产生了恶意,想着得找机会收拾收拾他。
安禄山离开京师的时候,李隆基还亲自去送行,那场面,看着还挺感人的。
李隆基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安禄山披上,安禄山又惊又喜,赶忙谢恩。
辞别了李隆基之后,他就快马加鞭地离开了关中,一出关就下马换船,日夜兼程地往回赶,一路上不管经过什么郡县,那是一律不听招呼,这可都是不合规矩的事儿。
沿途的郡县长官看到安禄山这副样子,心里觉得不对劲,就上奏说安禄山这是要谋反。
可李隆基,就跟没听见似的,根本就不闻不问。
其实,这时候的杨国忠并没有派人去追赶安禄山。
当时和杨国忠并列为宰相的还有陈希烈,这人是李林甫的心腹,杨国忠上位之后,早就开始猜忌他了。
陈希烈心里也明白,为了自保,就主动辞官了。
李隆基本来想让吉温代替陈希烈的位置,可杨国忠讨厌吉温,就说吉温是安禄山的人,不能当宰相,还举荐了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韦见素为相。
于是,李隆基就任命韦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了。
为了防止吉温日后再次威胁自己,杨国忠还想办法把吉温贬为溧阳长史,赶出了京城。
天宝十西载,公元755年,安禄山派何千年来到京城奏报,请求用32名番将代替汉将。
这李隆基,也没多想,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杨国忠和韦见素一合计,觉得这么一来,安禄山的兵权可就更牢了,这可不行,于是联名上奏,请皇帝拆分安禄山的兵权。
可李隆基压根就没把他们的奏本当回事儿,还对杨国忠说道:“安禄山,朕那是推心置腹待他,他肯定不会有二心的,东北那两块地儿,还指望着他来镇守,朕保下他了,你就别再担心了。”
实际上,安禄山自从回到范阳后,那可是一刻没闲着,加紧训练兵马,不断强化军备,把武备力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要是朝廷派人去视察或者传个什么旨意,他就称病不见,那些使者有时候得等上二十多天,才能勉强见上安禄山一面。
长安这边,杨国忠可没因为李隆基的那番话就打消对安禄山的猜忌,他心里头那根弦一首紧绷着,想尽办法要收集安禄山谋反的证据。
甚至还指使京兆尹,去搜查安禄山在京城的宅子,把安禄山的那些门客也秘密逮捕了不少。
他做的这些事儿,可都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看在眼里了,安庆宗赶忙把消息报给了远在范阳的安禄山。
这安庆宗为啥留在京城?
原来是准备和荣义郡主成亲的。
眼瞅着到了六月,李隆基想着安庆宗要大婚了,这可是个喜庆事儿,就想让安禄山再次进京。
可安禄山这一回哪敢来,心里有鬼,赶忙上奏称病,推脱说身体不适,来不了了。
到了七月,安禄山上表说要送3000匹马到京师来,可这送马的队伍却配了六千多人护送。
这六千多人一入境,看着那架势,谁知道他们要干出什么事儿来。
好在半路上,被地方官以不合规矩为由给挡了回去。
经过这一连串的事儿,李隆基这才开始有点怀疑安禄山了,可他心里,还总觉得天下人的心依旧像二十年前那样,都是拥护自己的,所以也没做太多的防范措施。
就这么着,时间来到了十月的一天,杨国忠急匆匆地跑来向李隆基禀报:“陛下,大事不好了,安禄山己经从范阳起兵了!”
李隆基听了,一开始还是不以为意,心里想着,安禄山怎么可能造反,说不定是有什么误会。
可他哪知道,安禄山这次那是铁了心要反了。
安禄山之所以起兵,那原因可多了去了。
他本就对朝廷心怀不满,觉得自己功劳这么大,却总被杨国忠针对,还怕太子继位后找自己麻烦。
再加上他看到中原这边军备松弛,觉得有机可乘,身边又有一帮子人撺掇,这野心就彻底被勾起来了。
而且,这些年他在范阳经营得那叫一个扎实,手底下兵强马壮的,粮草物资也准备得充足,自认为有了和朝廷掰手腕的底气,所以才悍然起兵了。
那李隆基这边,虽说心里不太相信安禄山真的反了,可毕竟这事儿己经传开了,也不能不当回事儿。
但他又有啥倚仗,能让他一开始还这么有恃无恐?
原来,李隆基在位这么多年,大唐盛世的余威还在,他总觉得自己威望尚存,天下人都会向着自己,而且朝廷这边的兵力也不算少,想着就算安禄山真反了,也能轻松镇压下去。
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安禄山的叛军那可都是训练有素的,一路势如破竹,朝廷的军队平日里疏于操练,根本就抵挡不住,被打得节节败退。
这一场叛乱,就如同一场可怕的风暴,瞬间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百姓们原本安居乐业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叫苦连天的景象。
而朝廷这边,一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慌乱之中,各种应对措施也是乱了章法。
原本繁华无比的大唐,就这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盛世的景象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泡影,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这安史之乱,就像是拉开了一场悲剧的大幕,各方势力在这乱世之中你争我夺,各种人物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故事那是既惊心动魄,又让人唏嘘不己。
接下来这大唐的命运又会走向何方?
是能迅速平定叛乱,重回盛世辉煌,还是会在这战乱中继续沉沦下去?
咱们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