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宏图如何与客户沟通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
只知道他第二天宣布,经过“艰难”的谈判,客户同意将部分非核心需求延期交付,但核心验收日期不变,且新增的两个关键需求必须完成。
作为交换,公司层面同意临时增派两名其他部门的开发人员支援三天。
这大概是贾宏图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虽然压力依然巨大,但至少看到了一丝完成的可能。
部门再次进入全员冲刺状态。
加班加点,通宵达旦。
贾宏图这次也没有早早下班。
他留在办公室,时不时出来走动一下,问问进度。
虽然他也帮不上什么实际的技术忙,但这种姿态,多少让疲惫的团队感受到一点“共同奋战”的意味。
也许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他那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说得少了很多。
更多的时候是给大家买点夜宵,说几句“辛苦了”。
这比他之前所有的***演讲都更让人受用。
人性就是这么奇怪。
当领导放下身段,表现出一点点共情时,下属的怨气往往会消解大半。
最后三天的冲刺,像一场混乱而又高度集中的战争。
每个人眼里都布满了血丝,咖啡杯堆满了垃圾桶。
但目标异常清晰:完成它。
终于,在验收截止日的凌晨,最后一个BUG被修复,测试通过。
项目有惊无险地交付了。
当确认邮件发出的那一刻,整个部门爆发出短暂的、疲惫的欢呼。
然后,就是一片瘫倒。
贾宏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整个人像虚脱了一样。
月底核算。
部门的绩效自然没有“翻番”,甚至因为那个突发项目消耗了大量资源,其他几个小项目的指标略有下滑。
总体算下来,只是勉强达到了公司的基准要求。
没有奖金,没有表扬。
只有一份来自财务部的、冷冰冰的核算报告。
贾宏图被王副总叫去谈了一次话。
他回来时,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地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
据说,他被严厉批评了,认为他管理能力不足,方案脱离实际,对风险预估不够。
他那个曾经贴满“优化方案”的办公室门外,现在空空如也。
像一场喧闹过后,留下的寂静现场。
月初的部门例会,气氛压抑。
贾宏图简单总结了一下上月工作,对大家的辛苦表示了感谢。
但语气干巴巴的,没有任何***。
他再也没有提任何“新方案”、“新蓝图”。
只是布置了一些常规的工作。
会议草草结束。
大家回到工位,继续着日复一日的忙碌。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那个曾经轰轰烈烈的“优化方案”,像从未出现过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是,有些东西,还是不一样了。
贾宏图变了。
他变得沉默,变得谨慎。
开会时话少了,布置工作也具体了很多,不再动不动就“展望未来”。
他似乎还在消化上个月的挫折,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而部门的同事们,经过这一番折腾,似乎也清醒了不少。
对领导的话,不再盲目相信,而是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那种一呼百应(哪怕是表面上的)的盲目从众氛围,淡了很多。
职场,有时候就是通过这种看似荒诞的折腾,来完成一种缓慢的进化。
有人付出代价,有人得到教训。
然后,在利益的博弈和人性的碰撞中,达到一种新的、脆弱的平衡。
我的“奇招”奏效了吗?
从结果看,似乎是的。
贾宏图画的饼,最终让他自己尝到了滋味。
虽然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曲折。
但我并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
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个项目、一个阶段的结束。
在职场的马拉松里,类似的戏码,随时可能换一种形式,再次上演。
而人性中的自私、盲从、以及领导们对“控制感”的渴望,并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彻底消失。
我坐在工位上,打开一个新的项目文档。
窗外,天气不错。
但我知道,办公室里的天气,永远变幻莫测。
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做好自己。
然后,等待下一阵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