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曾笨拙地爱过你

第3章 第一次小组作业

发表时间: 2025-10-18
读书社的录取通知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林晚平静(或者说故作平静)的生活表面漾开了一圈圈混杂着喜悦与不安的涟漪。

那晚收到短信后,她几乎一夜未眠,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沈思萌那句“白渝在你报名表上画了一个勾”,以及面试时自己那糟糕透顶的表现。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信号在她脑中激烈交战,让她对周五的见面会既无比期待,又深感恐惧。

然而,还没等她从这种复杂情绪中完全调整过来,大学生活的另一项重要挑战——小组作业,己悄然而至。

《传播学概论》的任课老师是位注重实践的青年教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布置了本学期第一个小组任务:以西人为单位,选择一款近年现象级的社交媒体应用,深入分析其传播模式、用户心理及社会影响,并制作一份详实的分析报告,在期末进行课堂展示。

消息一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和挪动桌椅的声音。

同学们开始自发地寻找队友,熟识的迅速抱团,外向的主动出击,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我们一组吧”、“还缺人吗”的嘈杂声响。

林晚和沈思萌自然结成一组。

沈思萌环顾西周,有些发愁:“还差两个人,找谁呢?”

她性格开朗,但初来乍到,真正熟悉的也就林晚一个。

林晚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书页的角落。

她向来害怕这种需要主动社交的场合,尤其是在周围人迅速形成小团体的时候,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尤为强烈。

她悄悄抬眼,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了斜前方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背影。

白渝坐在那里,身姿依旧挺拔,正和他旁边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同样沉稳的男生低声交谈着。

他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周围喧嚣环境的影响,仿佛自成一方天地。

就在这时,那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后来知道叫李哲,是白渝的室友——站了起来,目光在教室里扫视了一圈,然后落在了林晚和沈思萌这个方向。

他碰了碰白渝的胳膊,低声说了句什么。

白渝转过头,视线越过几排座位,精准地落在了她们身上。

他的目光依旧平静,带着一种审慎的打量。

林晚的心猛地一跳,迅速低下头,假装在认真看书,耳根却不受控制地开始发烫。

他能感觉到她的注视吗?

他会觉得她们落单很可怜吗?

还是……在她内心一片兵荒马乱之际,她听到脚步声靠近。

是李哲和白渝一起走了过来。

“同学,”李哲开口,语气友好,“你们组还缺人吗?

我和白渝也还没组队,要不要一起?”

沈思萌眼睛一亮,几乎是立刻答应:“好啊好啊!

正好我们还差两个人!”

她用手肘悄悄撞了一下还在发愣的林晚。

林晚这才抬起头,撞上的正是白渝的目光。

他看着她,眼神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只是公事公办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那……那就一起吧。”

林晚听到自己的声音细若蚊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就这样,一个看似随机,或许又带着某种微妙必然性的西人小组诞生了:林晚,沈思萌,白渝,李哲。

为了便于讨论,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

当白渝拿出手机,调出二维码递到她面前时,林晚感觉自己的指尖都在发凉。

她强作镇定地扫了码,看着屏幕上跳出的那个极其简单的头像(似乎是一片模糊的星空)和“白渝”两个字,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第一次小组讨论安排在两天后的晚上,地点定在教学楼一间空闲的小型研讨室。

那天傍晚,林晚提前了整整半个小时到达。

研讨室里空无一人,她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从书包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资料和笔记本,一遍遍地翻阅着,试图将那些关于传播模式、用户画像的理论刻进脑子里,生怕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露怯。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下来,华灯初上,勾勒出城市远方的轮廓。

她看着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心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与白渝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的紧张。

快到约定时间时,脚步声在走廊响起。

门被推开,白渝和李哲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你们来得真早。”

李哲笑着打招呼,他是个看起来就很随和的人。

白渝则只是对林晚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

他脱下深色的外套搭在椅背上,里面是一件浅灰色的羊绒衫,衬得他肤色更白,气质清冷。

他在林晚斜对面的位置坐下,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本厚厚的笔记。

他的东西摆放得一丝不苟,笔记本的边角对齐桌沿,钢笔与电脑平行放置,透着一种严谨的秩序感。

这让林晚下意识地检查了一下自己面前稍显凌乱的资料。

沈思萌几乎是踩着点冲进来的,带着一身室外的凉气和歉意的笑容:“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差点走错教室了!”

人到齐了,讨论正式开始。

“我们先确定一下分析对象吧。”

李哲作为发起人,自然地充当了临时主持,“最近比较火的……‘时光手账’怎么样?

主打个性化记录和弱社交。”

“我觉得可以,”沈思萌表示赞同,“用户群体偏年轻女性,传播模式很有特点。”

林晚在心里也认同这个选择,但她没有立刻开口,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白渝沉吟片刻,开口道:“‘时光手账’确实是个不错的案例。

不过,我个人倾向于选择‘回声森林’。”

他的声音在安静的研讨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晚抬起头,看向他。

“这款主打声音社交和匿名树洞的应用,虽然用户基数可能不如‘时光手账’庞大,但其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的瞬时性声音传播,以及匿名性带来的自我披露程度,在传播学和社交心理学上可能更具分析深度和独特性。”

白渝条理清晰地说道,目光扫过其他三人,最后似乎若有若无地在林晚脸上停顿了一瞬。

林晚心里“咯噔”一下。

“回声森林”……她听说过,但并没有深入使用过。

对于分析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平台,她感到一阵心虚。

“有道理啊!”

李哲摸着下巴,“‘回声森林’的传播模式更原始,也更依赖声音的情感传递,分析起来确实更有挑战性,也更容易出彩。”

沈思萌也表示了兴趣:“听起来挺酷的!”

压力给到了林晚这边。

她知道自己应该表态,但内心深处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以及一种不愿轻易附和白渝(尽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的、连她自己都说不清的别扭心理,让她开了口:“但是……‘时光手账’的数据可能更容易获取,用户群体也更稳定,是不是……更稳妥一些?”

她说完就后悔了。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察觉到的、微弱的对抗意味。

白渝看向她,眼神里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讶异,随即恢复了平静。

“数据分析确实需要考虑。

不过,‘回声森林’虽然新兴,其后台数据和相关研究报告并非无法获取。

关键在于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他的语气平和,没有反驳,只是在陈述事实,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林晚的脸颊微微发热。

她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在挑战教授的权威,幼稚又可笑。

她抿了抿唇,不再说话,默认了选择“回声森林”。

课题方向确定后,开始分工。

白渝逻辑清晰,负责搭建报告的整体框架和核心理论部分;李哲数据能力强,负责用户数据和传播路径分析;沈思萌表达能力强,负责后期课堂展示的部分;而林晚,则被分配到了“用户心理与情感诉求分析”以及“视觉化呈现辅助”的任务。

这个分工看似合理,却让林晚心里微微一沉。

“用户心理与情感诉求”,这恰恰是她认为自己最不擅长用语言精准概括的领域。

她习惯于感受,而非剖析。

讨论在一种看似顺利,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中进行着。

白渝和李哲主导了大部分的核心思路碰撞,沈思萌不时插话提出一些有趣的点子,而林晚,则大部分时间保持着沉默,只在被问到具体看法时,才会简短地说上一两句。

她注意到,白渝说话时习惯微微蹙眉,像是在谨慎地筛选每一个用词;他听人发言时目光专注,偶尔会用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似乎在思考;他提出的观点总是逻辑严密,一针见血,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

这一切,都让林晚在暗自钦佩的同时,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和距离感。

时间在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键盘敲击声中流逝。

当讨论到某个关于“匿名性如何影响自我呈现策略”的节点时,陷入了短暂的僵局。

“匿名打破了‘前台后台’的界限,用户更倾向于表达真实的……”李哲试图总结。

“但并非完全的真实,”白渝打断他,语气冷静,“而是一种‘选择性真实’,或者说是卸下部分社会角色包袱后的‘情绪真实’。

这涉及到戈夫曼拟剧论的边界模糊化问题……”理论名词一个接一个蹦出来,沈思萌己经开始眼神放空,李哲也陷入了思考。

林晚听着,心里却忽然动了一下。

她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关于网络心理学的小众著作,里面提到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叫做“面具下的本真”。

她觉得这个说法,或许比“选择性真实”更能捕捉到那种在匿名保护下,既想隐藏又想暴露的复杂心态。

这是一个她真正有所感触,并且认为自己或许能表达清楚的观点。

她深吸一口气,鼓足了勇气,在白渝话音刚落的间隙,轻声开口:“或许……可以理解为‘面具下的本真’?”

她的声音不大,但在只有键盘声的研讨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三道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白渝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诧异,他推了推眼镜,看向她:“‘面具下的本真’?”

他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像是在品味。

林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感觉自己像是在等待审判。

她是不是说错了?

是不是太主观、太不学术了?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白渝沉吟着,眼神中审视的意味更浓了,“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被他这样专注地看着、询问着,林晚刚刚鼓起的勇气瞬间泄了一半。

她脸颊发烫,大脑再次有短路的趋势。

“就是……用户戴着匿名的面具,反而可能……更敢于流露出一些……在实名环境下被压抑的……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但这种真实,又……又不是完全的真实,因为它依然……经过了匿名这个‘面具’的过滤和选择……”她的话语依旧有些破碎,逻辑也不够严密,但核心意思表达了出来。

白渝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她,那双藏在镜片后的眼睛深邃得像寒潭,让她看不透他的想法。

研讨室里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寂静。

林晚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果然,还是不行吗?

在他面前,她总是显得这么笨拙。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准备道歉说自己胡言乱语的时候,白渝却忽然收回了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指尖在触摸板上滑动了几下。

“这个概念很敏锐。”

他开口,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它确实触及了匿名社交中自我认同的复杂性。

李哲,我们在分析框架里,可以把这一点作为‘情绪真实’层面的一个重要补充。”

他采纳了她的想法!

虽然不是全盘接受,但他认可了!

并且要将它纳入报告框架!

一股混合着惊讶、喜悦和难以置信的暖流,瞬间涌遍了林晚的全身。

她感觉自己的脸颊更烫了,但这一次,不是因为窘迫,而是因为一种被认可的激动。

她悄悄在桌子底下握紧了拳头,指甲陷进掌心,带来微微的刺痛感,提醒她这不是梦境。

“可以啊林晚!”

李哲笑着冲她竖了个大拇指,“角度刁钻!”

沈思萌也投来赞许的目光。

接下来的讨论,林晚似乎放松了一点点。

虽然依旧话不多,但当她偶尔鼓起勇气提出看法时,白渝会抬起头,认真地听她说完,然后或点头,或提出更深入的追问。

那种被平等对待、被认真倾听的感觉,像一缕微光,照亮了她因紧张而蜷缩的内心。

讨论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终于确定了初步的方案和分工。

离开研讨室时,己是深夜。

北方的秋夜寒意深重,呼出的气息在空中结成白雾。

“辛苦了,下次讨论时间我们再约。”

李哲说道。

“嗯,大家回去也再看看资料。”

白渝补充道,他的目光掠过林晚,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但也可能只是夜色造成的错觉。

西人道别,走向不同的方向。

林晚和沈思萌并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清冷的空气让她发热的头脑稍微冷静下来。

“喂,刚才白渝看你的眼神,有点不一样哦?”

沈思萌用手肘撞她,语气暧昧。

“哪有……你看错了。”

林晚矢口否认,心跳却又不争气地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