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时空隧道里的意识跨时空相连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19

1 青铜低语第一卷:青铜低语秦岭深处,云雾是常客,终年不散,缠绕着墨绿色的山脊,

像一条条沉睡的巨蟒。雨后的山林更是湿漉漉的,腐殖土的气息混合着草木的清新,

沉甸甸地压在空气里。李玄明拨开一丛带着水珠的蕨类植物,道袍的下摆早已被露水浸透,

沾满了泥浆。他喘息着,抹了一把额角的汗珠与雨水,

抬头望向眼前这片几乎被藤蔓完全吞噬的崖壁。就是这里了。

师门残卷中语焉不详提及的“上古祭所”,指向这处人迹罕至的绝地。他拨开手腕粗的古藤,

指尖触到了一片冰冷、坚硬、带着铜锈特有的粗粝感。是青铜。他的心猛地一跳。

更用力地扯开层层叠叠的植被,一片繁复、怪异,

绝非自然造物所能形成的纹路逐渐暴露出来。那是一只巨大的、抽象化的兽面纹,双目圆睁,

口中衔着一条扭曲的蛇形纹,蛇身蔓延,连接着更多难以名状的几何符号和云雷纹,

覆盖了整面崖壁。岁月的侵蚀在其上留下了斑驳的绿锈,

却丝毫无损那股扑面而来的、沉凝而神秘的气息。李玄明屏住呼吸,

从随身携带的牛皮囊中取出几件物品:一枚罗盘,指针在这里疯狂旋转,

毫无规律;一块表面布满天然涡旋纹路的黑色石头,

触手温润;还有几道用朱砂混合了特殊矿物粉末绘制的符纸。他按照残卷上破解禁制的手法,

将黑石置于兽面纹的眉心,符纸分别贴在几个关键的纹路节点上。

当他将最后一丝灵力注入符纸的瞬间,异变陡生。那些沉寂了不知多少岁月的青铜纹路,

骤然亮起!不是火焰的光芒,而是一种幽深的、仿佛来自九幽之下的青蓝色辉光,

沿着纹路急速流淌、蔓延。整面崖壁上的图案活了过来,光芒大盛,

将他周围的山林映照得一片诡异。脚下的地面开始轻微震颤,

崖壁内部传来低沉的、如同巨兽苏醒般的嗡鸣。

李玄明只觉得一股无法抗拒的庞大吸力凭空产生,并非作用于他的身体,

而是直接攫住了他的“意识”!他眼前一黑,

随即又被爆裂开的、无法形容的色彩和光线淹没。

无数破碎的景象、扭曲的声音、遥远时空的碎片像决堤的洪水,冲入他的脑海。

他感到自己的神魂正被撕扯,被拉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就在他以为即将魂飞魄散之际,

那股狂暴的洪流骤然平息。他“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空间”,无边无涯,

脚下是流淌着无数细密光丝的网络,头顶是旋转的、如同星云般的巨大能量漩涡。

而在这空间的中央,一个模糊的、由光影构成的人形,正惊疑不定地“望”着他。瑞士,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深层粒子物理实验室。林岚猛地从浅眠中惊醒,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

大型强子对撞机刚刚结束新一轮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

她负责监测的数据流出现了一组极其短暂、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解释的异常波动。

那波动诡异而复杂,带着一种…近乎“生命”的韵律感,一闪即逝,

却在她的专业直觉上留下了尖锐的刺痛感。她揉了揉眉心,试图驱散那不适感,

走到咖啡机前接了一杯黑咖啡。实验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她负责的另一项分析却迫在眉睫。

她的个人终端上,正展示着一张经过复杂算法处理后的全球能量场分布图。

这不是普通的磁场或重力场图,

而是她多年来利用散布全球的传感器网络包括一些民用电力网络、通信基站,

甚至部分军事用途的探测阵列,偷偷收集并逆向推导出的“背景真空涨落谐波图”。图上,

地球不再是一个地理球体,而是被无数条粗细不一、明暗交替的光带所笼罩。

这些光带彼此交织,构成一张覆盖全球的、动态的能量网络。而在网络的某些节点,

光带的密度和亮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像一颗颗搏动的心脏。百慕大三角区域,

一个巨大的、缓慢旋转的能量漩涡,呈现出不祥的暗红色。塔里木盆地边缘,

罗布泊的干涸湖床,一个尖锐的、不断向外辐射着刺眼脉冲的亮斑。复活节岛周边海域,

数个排列成奇异几何图案的蓝色光团,如同沉默的巨眼。还有…她将地图放大,聚焦在东亚,

中国的秦岭山脉深处。那里,一个原本相对稳定的节点,

几分钟前——几乎与她监测到数据异常的同时——爆发了一次短暂的、强度极高的能量尖峰!

这绝非巧合。林岚的心脏怦怦直跳,一种混合着科学探究的兴奋和面对未知的寒意攫住了她。

她立刻调集了所有能动用的计算资源,试图捕捉并分析秦岭节点那次异常爆发的残留信号。

她构建了一个高维数学模型,将传感器的数据输入,

试图模拟并“可视化”那个节点的能量结构。庞大的数据流在超级计算机集群中奔腾,

屏幕上开始构建出复杂的能量拓扑结构。就在模型即将完成收敛的那一刻——嗡!

她面前的巨大全息显示屏猛地爆发出刺眼的青蓝色强光!那不是屏幕显示的内容,

光芒仿佛穿透了屏幕本身,直接投射在空气中。光芒中,

无数古朴、扭曲的青铜纹路飞速闪过,紧接着,一个模糊的、由纯粹光影构成的人形轮廓,

在她面前缓缓凝聚。那轮廓穿着…似乎是某种古老的东方服饰?宽袍大袖。

林岚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打翻了手边的咖啡杯。褐色的液体在洁净的地板上蔓延,

但她浑然不觉。她死死盯着那个光影人形,大脑一片空白,

所有的科学理论和逻辑都在这一刻崩塌。几乎是同一时间,那光影人形也“看”向了她。

双方的目光——如果那能称之为目光——在虚空中交汇。一个带着惊骇与极度困惑的意识流,

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直接在她脑海中响起,使用的是一种她从未学习过,

却能瞬间理解的古老语言:“汝…是何方妖物?此地…是幽冥否?”林岚的嘴唇颤抖着,

强烈的科学训练让她强迫自己冷静。她尝试用英语回应,但意识到对方可能无法理解,

随即集中精神,将强烈的疑问和意图投射出去:“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你是谁?

这是什么现象?”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两个相隔千年的意识,

在这由能量与数据构成的奇异夹缝中,笨拙地、惊疑不定地,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接触。

地脉图志第二卷:地脉图志最初的震惊与混乱持续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李玄明的时间感,

或者说,十五分钟林岚的时间感。交流是破碎的,充满了误解和小心翼翼的试探。

李玄明认为自己是神魂离体,误入了某处上古秘境或幽冥界域,

而林岚则不断试图用物理学的术语——维度、量子纠缠、信息投影——来解释这现象,

结果自然是鸡同鸭讲。然而,当他们放弃对“原理”的争论,

转而描述各自所见的“景象”时,惊人的重合出现了。

李玄明描述着他通过师门秘传风水堪舆之术所“看”到的“地脉”——山川河流之下,

大地灵机运行的通道,如人体经络,有主干,有支流,有关窍节点。

他称那些能量异常澎湃、易于淤塞或爆发的地点为“地窍”或“煞眼”,

并提及古代方士会在此建立祭坛如他发现的青铜神树,试图疏导或利用这股力量,

甚至沟通天地。林岚则指着她全球能量场分布图上那些明亮的节点和汹涌的能量带,

试图解释这是星球自身物理场与宇宙背景辐射相互作用形成的“能量经络”,

涉及引力、电磁力乃至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暗物质/暗能量分布。

“地脉…能量经络…”林岚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科学狂人的光芒,“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认知体系,描述的是同一种客观存在!李…先生,你所说的‘地窍’、‘煞眼’,

能否具体指给我看?”李玄明虽对林岚口中那些古怪词汇感到茫然,

但对她展示的那张“活动山海图”他如此理解全球能量场图极为震撼。

他努力将自身意识与那图形对接,笨拙地尝试引导。“此处,

”他的意识流指向图上一个暗红色的漩涡,“水势湍急,阴阳逆乱,磁枢偏转,

是为大凶之‘海眼’。”——百慕大三角。“此地,”指向那个不断脉冲的亮斑,

“燥烈枯竭,金煞之气冲霄,地脉近乎断绝,乃‘死火’之地。”——罗布泊。“还有这里,

东海之外,水灵之气氤氲汇聚,然其下有隐雷暗藏,吉凶难料…”——指向东海某处,

接近日本龙三角海域。林岚快速调出这些区域的历史记录、失踪事件报告、地质异常数据,

与李玄明的描述一一印证,吻合度高的惊人。她感到一阵战栗,

这是将神话、玄学与现代科学强行焊接在一起才能窥见的、关于地球的惊人秘密!

“那么…你激活的那个…‘青铜神树’,它是什么?”林岚追问。“据残卷记载,

乃上古先民所立,‘通天接地,调和阴阳’之物。”李玄明回应,“似能…放大神魂之力,

借地脉之能,行非凡之事。然具体用法,早已失传。贫道方才强行催动,

险些神魂俱灭…”“放大…调和…”林岚快速在终端上操作,调出秦岭节点的能量读数。

她发现,青铜神树像是一个天然的、极其精密的能量共振器。它不仅聚集了周围的地脉能量,

更似乎在…与某种更深层、更遥远的东西建立联系。

它的频率…与LHC实验时产生的那股异常波动,有某种诡异的相似性!

一个大胆的、近乎疯狂的想法在她脑中形成。“李道长,”她的意识流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

“你说神树能‘通天接地’…这个‘天’,指的是什么?是否…包括星辰?或者其他…时空?

”李玄明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检索古老的记忆:“典籍有云,

‘引星力以淬地脉’…然星力缥缈,非人力可轻易引动。至于其他时空…闻所未闻。

”“也许不是主动引动,而是…共鸣。”林岚飞快地构建着新的模型,“当特定条件满足,

比如地脉能量在神树这样的节点达到某个临界值,

个外部的、同频的‘钥匙’激发——比如LHC产生的高能粒子流——就可能…”她顿了顿,

说出那个连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的结论,“…短暂地打通某种‘通道’,不是空间通道,

而是…意识或者说信息层面的连接通道。我们…可能就是这场意外共振的产物。

”她将目光投向屏幕上另一个能量异常点,位于南太平洋深处,

一个代号“波塞冬之眼”的节点,

那里的能量读数正呈现出一种不规律的、类似“心跳”的搏动。“李道长,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种共振…或许,不仅能解释我们的相遇,还能揭示更多关于这些能量节点,

关于地球本身的秘密。

”3 深海心跳第三卷:深海心跳共识在惊疑与利益的交织中艰难达成。

李玄明需要林岚的“山海图”和那种洞悉万物规律的“格物之术”,

来验证和完善他的地脉学说,甚至找到突破修行瓶颈的可能。

林岚则需要李玄明这个来自古代的、对地脉能量有着直观感知的“活体传感器”,

来解读那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隐藏的真实。他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那个意识夹缝。

林岚改进了模型,使得连接更加稳定,她甚至能将部分能量流动、频谱分析的图像,

直接投射到李玄明的意识中。而李玄明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更精确地描述自己的感知,

用林岚能理解的“参数”来表达能量的“强弱”、“性质”、“稳定性”。

他们将下一个研究目标,锁定在了南太平洋那个搏动的“波塞冬之眼”。

林岚调动了三颗科研卫星,调整了轨道和扫描模式,对准那片海域。同时,

她接入了一条途经该区域的、属于某海洋研究机构的深海声呐阵列数据流。数据传来,

经过处理,在屏幕上可视化。那是一个巨大的、位于海平面下近五千米的深渊。

声呐图像显示,海底并非平坦的沉积层,

而是布满了巨大、规则、仿佛人工修葺过的巨石结构,

排列成一个直径超过二十公里的同心圆阵。在圆阵的中心,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裂谷。

而能量读数,正从那裂谷深处传来。那“心跳”般的搏动,并非比喻。

它有着清晰的收缩和舒张周期,每次“收缩”,裂谷周围的能量场就向内压缩,

亮度骤增;每次“舒张”,一股无形的能量脉冲就呈球形向外扩散,

搅动得周围的海水都呈现出异常的温度和盐度梯度。

“这不是自然的地质活动…”林岚喃喃道,“这更像…某种生命体征。”“生命?

”李玄明的意识流带着凝重,“何等生灵,能蛰伏于万顷碧波之下,以地脉为气血?

”“不知道。但它的搏动频率,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加快了百分之十五。

”林岚调出历史数据曲线,“而且,能量强度在持续攀升。

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海洋生物或地质模型。”就在这时,

海神号…遭遇异常湍流…不是风暴…仪器全部失灵…有…有声音…从深海传来…像是…鲸歌?

…刺穿…我们的脑子…上帝啊…那是什么影子…好大…”通讯在此处被强烈的干扰噪音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