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重回1985大哥的巅峰人生

第2章 第一桶金

发表时间: 2025-10-19
接下来的几天,贺江仿佛变了个人。

他不再带着王大壮和李学民在街上晃荡,惹是生非,也不再纠结于东风街道那块己经丢掉的地盘。

他让王大壮想办法弄来了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破旧二八大杠,开始早出晚归。

他穿梭在南都市的大街小巷。

他去得最多的是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市中心的百货大楼。

他靠在墙根,或者蹲在马路牙子上,目光敏锐地扫视着熙熙攘攘的人流。

他观察着人们的穿着,听他们交谈的口音,留意他们购买的商品,尤其是那些从南方来的,提着大包小包,神色间带着精明与警惕的“倒爷”。

他也去图书馆,翻阅近几个月的旧报纸,《南都日报》、《经济参考》、《人民日报》,寻找着任何可能与“政策”、“价格”、“物资”相关的信息。

那些在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社论和报道,在他眼中却是一条条隐含价值千金的密码。

王大壮和李学民起初很不适应。

他们习惯了贺哥带着他们用拳头说话,现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让他们心里发慌,也引来了原先跟着他们混的几个半大小子的离开和嘲笑。

“贺哥,咱们天天这么转悠,到底图个啥啊?”

第五天下午,在护城河边蹲着,看着河里浑浊的流水,王大壮终于忍不住抱怨,“兄弟们都快没米下锅了。

昨天碰到东街那帮孙子,被他们好一顿奚落!”

李学民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也充满了疑虑。

贺江嘴里叼着一根草茎,目光望着河对岸那片正在兴建中的厂房,语气平淡:“图个明白。”

“明白啥?”

“明白这钱,到底该从哪儿来。”

贺江吐出草茎,“靠收保护费?

一家摊贩一天收一毛,十家一块,一百家十块。

东风街道满打满算有多少家摊贩?

够你们抽烟喝酒,还是够你们娶媳妇生孩子?”

王大壮和李学民哑口无言。

“看到那边没有?”

贺江指着河对岸的工地,“知道那是在建什么吗?

南都市第一批商品楼房。

知道多少钱一平米吗?

三百块起步。”

“三百块?!”

王大壮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以前收保护费,一个月能弄到二三十块就己经是“丰收”了。

“三百块,还未必买得到。”

贺江淡淡道,“时代变了。

靠蛮力,永远只能吃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

李学民若有所思:“贺哥,那你看出啥门道了没?”

贺江没有首接回答。

他这几天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

通过观察那些南方来的“倒爷”和翻阅报纸,他注意到一个现象: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同样一件商品,计划内的价格和计划外的(黑市)价格相差悬殊。

比如钢材,比如化肥,但这些大宗商品不是他现在能碰的。

他还注意到,百货大楼里,一些来自上海、广州的时髦商品,如电子表、尼龙袜、的确良衬衫,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但这需要本钱,而且竞争激烈。

他需要一个门槛更低、周转更快、利用信息差就能操作的空隙。

转机出现在一个傍晚。

他推着自行车路过工人文化宫门口,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戴眼镜、干部模样的人。

那人手里拿着一张花花绿绿的纸片,正在焦急地向周围的人解释着什么,但围观的人多是看热闹,指指点点,没人伸手接。

“……是国家发行的,有利息的,比存银行划算……帮帮忙,家里急用钱……”贺江心中一动,支好自行车,挤了进去。

“同志,你这什么票?”

他问。

那眼镜干部看到终于有人主动询问,连忙把纸片递过来:“国库券!

八五年发行的国库券!

面值五十块的!

您看看!”

贺江接过来。

这是一张崭新的国库券,印刷质量一般,图案是炼钢工人,面值五十元人民币。

“这东西……能卖?”

贺江故意问。

他当然知道国库券,这是八十年代国家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向民众发行的债券,利率高于银行存款。

但在初期,由于流动性差,很多人将其视为“强制储蓄”,并不愿意购买,一些急需用钱的人会折价转让。

“能!

能卖!”

眼镜干部急忙说,“我……我家里老人生病住院,急等钱用。

这国库券还有一年多才到期呢,等不了啊。

您要是要,西十五……不,西十块您拿走!”

面值五十,卖西十。

八折。

贺江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

他脑子里迅速闪过曾经在某个金融史料上看过的信息,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缺乏规范的流通市场,国库券地下交易盛行,折扣率不一,但在一些金融意识萌芽早的地区,比如上海,己经开始有机构尝试挂牌收购,折扣远没有这么大。

信息差!

这就是信息差!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脸上不动声色,翻来覆去地看着那张国库券,皱着眉头:“这东西……拿了也没地方用啊。

到时候兑付还得去指定的银行,麻烦。”

眼镜干部更急了:“同志,帮帮忙!

三十五!

三十五您拿走!

就当帮帮我!”

三十五!

七折!

贺江不再犹豫。

他摸了摸身上,原主留下的全部家当,加上前几天让王大壮把以前藏着的几把旧匕首、一根九节鞭卖掉换的钱,总共也就西十多块。

他数出三十五块钱,递给眼镜干部:“行了,同志,都不容易。”

眼镜干部千恩万谢地接过钱,把国库券塞到贺江手里,像是甩掉了一个烫手山芋,匆匆走了。

围观的人群见没热闹可看,也渐渐散去,还有人低声议论贺江是个“傻子”,花三十五块买张“废纸”。

贺江小心翼翼地将那张国库券抚平,折好,放进内衣口袋。

这不仅仅是一张打了七折的债券。

这是他通往新世界的第一张船票。

他推着自行车,没有立刻离开。

而是在文化宫附近又转悠起来,目光更加锐利地扫视着过往的行人。

果然,没过多久,他又发现了一个在百货商场门口,手里捏着几张国库券,面带愁容的中年妇女。

他如法炮制,用身上仅剩的几块钱,又以极低的价格收到了两张面值十元的国库券。

晚上,回到那间破败的小屋。

王大壮和李学民看着贺江摆在桌上的三张花花绿绿的“纸”,面面相觑。

“贺哥……你……你把这几天咱们剩下的钱,全换了这玩意儿?”

王大壮拿起那张五十元面值的国库券,翻来覆去地看,痛心疾首,“这能干啥啊?

擦***都嫌硬!”

李学民也皱着眉:“贺哥,我听说这玩意是单位硬摊派下来的,没人想要。

你买它,不是亏了吗?”

贺江拿起那张五十元面值的国库券,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看着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嘴角微微上扬。

“亏?”

他摇了摇头,“等着看吧。”

“这东西,会比你们想象的值钱。”

他的眼神笃定而深邃,仿佛己经穿透了眼前的黑暗,看到了不久之后,这些东西所能换回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

他没有解释太多。

来自未来的知识是他的最大依仗,无法与旁人言说。

他只是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本金太少了。

三十五块加几块钱,换回七十元面值的国库券。

利润空间巨大,但本钱限制了规模。

他需要更多的启动资金。

“大壮,学民。”

贺江收起国库券,看向两个依旧满脸困惑的跟班,“从明天起,你们也别闲着了。”

“贺哥,有啥吩咐?”

李学民立刻问道。

“你们两个,分头行动。

去各个厂矿企业的家属院,去机关单位宿舍区,就找那些看起来像干部或者职工模样的人,特别是家里像是有急事的。”

贺江吩咐道,“问问他们,有没有国库券要转让,价格好商量。”

他顿了顿,补充道:“记住,态度好点,我们是去求财,不是去打架。

收到多少,按面值的七折到七五折收,越低越好。

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王大壮虽然还是一肚子疑问,但看到贺江那不容置疑的眼神,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闷声答应:“知道了,贺哥。”

李学民则眼睛转了转,似乎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用力点头:“放心吧贺哥,这事交给我们!”

打发走两人,贺江独自坐在昏暗的灯光下。

启动资金……他需要一笔快钱,一笔能让他迅速扩大国库券收购规模的资金。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垫桌脚的旧报纸上,落在了那篇关于“温州个体户”的报道上。

一个更大胆,也更符合这个时代草莽气息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或许,是时候去拜访一下“老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