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汴梁十二时辰:商女惊华

第3章 限量”与“会员”的北宋首秀

发表时间: 2025-10-19
送走张大户的家丁,苏云卿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她知道,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她唯一的机会。

如果失败,不仅这间布铺保不住,她自己的处境也会变得十分危险。

当务之急,是尽快让布铺运转起来,赚到第一笔钱。

苏云卿再次回到布铺,看着那些筛选出来的布料,陷入了沉思。

这些布料质地粗糙,颜色单一,不是灰就是土黄,在村里的竞争力不强。

村里的妇人大多会自己纺纱织布做衣服,只有在需要细麻布或者特殊颜色的布料时,才会去布铺购买。

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出售,根本赚不到钱,更别说在一个月内还清五十两银子的债务了。

“必须创新,必须差异化。”

苏云卿喃喃自语。

她前世的专业是商业战略,最擅长的就是发现市场痛点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在现代社会,“差异化竞争”和“营销策略”是商家的制胜法宝,或许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北宋乡村,这些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她首先想到的是产品本身的改造。

这些粗麻布虽然质地不好,但经过处理,可以变得柔软一些,颜色也可以尝试改善。

她记得在一些历史纪录片里看到过,古人会用草木灰和皂角来清洗和软化布料,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来给布料上色。

于是,她立刻找来王婶,询问村里是否有这些东西。

王婶虽然不知道她要这些东西做什么,但还是热心地帮她找来了足够的草木灰和皂角,还告诉她,村后的山上有一种叫“蓼蓝”的植物,可以用来染蓝色的布料,只是染色的手艺比较复杂,村里没几个人会。

“没关系,我可以试试。”

苏云卿笑着说。

她虽然没有实际操作过,但前世看过不少相关的资料,大致知道流程。

接下来的几天,苏云卿全身心地投入到布料的改造中。

她先把那些还能挽救的细麻布和土布用草木灰水浸泡,然后用皂角反复揉搓清洗,去除上面的霉味和杂质。

经过这样处理后,布料果然变得柔软了许多。

然后,她按照王婶的指引,去村后的山上采摘了一些蓼蓝,回来后按照记忆中的方法进行发酵、提取染料,再将布料放进去浸泡、晾晒。

第一次染色并不成功,染出来的蓝色深浅不一,还带着一些杂质。

但苏云卿没有气馁,她不断调整染料的浓度和浸泡的时间,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染出了均匀、漂亮的天蓝色布料。

看着自己的成果,苏云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了好的产品,下一步就是如何卖出去了。

她没有像其他布铺那样,把布料堆在铺子里等着顾客上门。

而是找了一块平整的木板,搭了一个简易的摊位,放在布铺门口。

然后,她从染好的天蓝色布料和处理好的细麻布中,挑选出质量最好的几匹,按照自己的设计,裁剪缝制了十几件新式的襦裙和抹胸。

这些衣服的款式和当时流行的宽松肥大不同,她借鉴了现代服装的剪裁理念,在腰部和袖口做了收窄处理,更能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领口和裙摆也添加了一些简单的刺绣花纹作为装饰,虽然针法简单,但在当时己经算是十分新颖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苏云卿在摊位前挂了一块用木炭写的木牌,上面写着:“新式裁衣,每日仅售三件,先到先得。”

这种“饥饿营销”的手法在汴梁城外的李家村前所未见,立刻吸引了不少村民的好奇。

“苏丫头,你这写的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叫每日仅售三件?”

一个路过的农妇好奇地问道。

苏云卿笑着解释道:“王大娘,我这衣服是新做的款式,做工比较精细,每天只能做出来三件,所以就只能卖三件。

谁先来了谁就能买到,来晚了就没了。”

“还有这种说法?”

农妇更加好奇了,凑到摊位前仔细看着那些衣服,“这衣服样式倒是挺好看的,就是不知道穿着舒服不舒服。”

“您可以试试。”

苏云卿递过一件天蓝色的襦裙,“这布料我都用草木灰和皂角处理过,很柔软的。”

农妇半信半疑地接过衣服,在身上比划了一下,果然觉得比自己平时穿的衣服要合身得多,布料也确实柔软。

她立刻心动了:“这衣服多少钱一件?”

“五文钱。”

苏云卿说道。

这个价格比村里其他布铺卖的普通襦裙贵了一文钱,但考虑到布料经过了特殊处理,款式又新颖,这个价格并不算高。

“五文钱?

有点贵啊。”

农妇犹豫了一下。

“王大娘,您看这布料和款式,绝对值这个价。

而且我这是***的,今天卖完了,明天不一定能有您喜欢的颜色和尺寸了。”

苏云卿不急不躁地说道。

农妇想了想,觉得苏云卿说得有道理,而且这衣服确实好看,便咬了咬牙,掏出五文钱买了一件。

有了第一个顾客,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

其他围观的妇人看到王大娘买了衣服,也纷纷上前询问、试穿。

不到一个时辰,三件衣服就全部卖完了。

那些没买到的妇人都有些失望,围着苏云卿问明天什么时候有新的衣服卖。

苏云卿趁机推出了她的第二个营销策略——简化版的“会员推荐制”。

她对那些没买到衣服的妇人说:“大家别着急,我明天还会做新的衣服。

如果你们谁能介绍朋友来买我的衣服,介绍人和被介绍人下次买衣服都可以减一文钱。

介绍的朋友越多,优惠就越多。”

这个方法立刻引起了妇人们的兴趣。

在乡村里,邻里之间的消息传播得很快,只要有一个人说好,很快就能传遍整个村子。

苏云卿的这个“会员推荐制”,相当于利用了熟人社交网络进行推广,成本低,效果还好。

果然,第二天,不仅有昨天没买到衣服的妇人早早地来排队,还有不少是被朋友介绍来的。

苏云卿依旧按照“每日仅售三件”的规则卖衣服,同时认真记录下每个顾客的名字和购买情况,以便兑现优惠承诺。

短短几天时间,苏记布铺的名声就在李家村传开了。

大家都知道,村头的苏丫头开了家布铺,卖的衣服款式新颖,布料柔软,还搞什么“***”和“介绍优惠”的新鲜名堂。

不少邻村的妇人也特意跑来看看热闹,顺便买件衣服回去。

苏云卿每天都能卖出三件衣服,有时候甚至会被提前预定。

她把赚来的钱一部分用来购买新的布料和染料,一部分留存起来,准备用来偿还债务。

同时,她也在不断改进衣服的款式和染色技术,推出了粉色、绿色等更多颜色的衣服,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布铺里也渐渐有了生气。

王婶看着苏云卿忙碌的身影,心里既欣慰又佩服:“云卿丫头,真没想到你这么能干。

照这个势头,说不定真能在一个月内还清欠款呢。”

“借王婶吉言。”

苏云卿笑着说,“不过这只是开始,我还得想办法把生意做得更大一些。”

她知道,只在村里卖衣服,赚的钱还是有限的。

要想在一个月内还清五十两银子的债务,必须把目光投向更大的市场——汴梁城。

就在苏云卿盘算着如何进军汴梁城市场的时候,一个穿着锦袍、气质不凡的年轻男子,在几个随从的簇拥下,来到了李家村。

他听说了苏记布铺的新鲜事,特意过来看看。

这个男子,正是萧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