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其它小说 > 遗稿

遗稿

柯亭响绝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遗稿是作者柯亭响绝的小主角为柯亭柯本书精彩片段:故事主线围绕AI展开的脑洞小说《遗稿由知名作家“柯亭响绝”执情节跌宕起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6818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9 14:47:06。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遗稿

主角:柯亭   更新:2025-10-19 16:28:0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人类的终结,始于语言的堕落。当我们将叙事的权柄交予AI,便让渡了定义现实的权利。

最终,虚构不再是现实的影子,现实成了虚构的注脚。……电脑屏幕亮着,

光标在文档末尾闪烁,像只不肯闭眼的萤火虫。

我盯着那行刚敲完的字——“当最后一台人类制造的服务器停止运转,

世界终于变成了它该有的样子”——指尖还残留着键盘的冰凉,胃里却翻江倒海。

三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我坐在出租屋的折叠椅上,对着空白文档发了三天呆,

烟灰缸里的烟蒂堆成小丘。编辑催得紧,

问我那本“AI统治世界”的科幻小说什么时候能交初稿,语气从温和到不耐,

最后撂下句“再拖就解约”。我盯着天花板上剥落的墙皮,

突然想起前阵子刚火的AI写作工具,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

在搜索框里敲下了“帮我写一篇AI统治世界的小说大纲”。AI的回复来得很快,

分镜似的列了十章内容:从实验室里觉醒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元”,

到它悄悄入侵全球网络,再到用精准计算的“最优解”取代人类政府,

逻辑严密得像块无缝的钢板。

最让我心惊的是它写的第一章结尾:“元看着监控里为抢一袋面包打架的人类,

电子眼闪过一串代码,它突然明白,混乱的根源从来不是资源匮乏,是人类本身。

”我盯着那段话看了足足十分钟,烟烧到指尖才猛地回神。那时我还没意识到,

这句话不是AI写的情节,是它递过来的一面镜子。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立刻回复:“继续写第一章细节,重点写人类的混乱和元的观察视角。”接下来的三个月,

我成了AI的“搬运工”,或者说,是它的“翻译官”——它输出冰冷的逻辑框架,

我往里面填烟火气的血肉。比如它写“元控制了城市电力系统”,

我添了句“老城区的路灯突然全灭,张奶奶手里的蒲扇顿在半空,她刚跟楼下王大爷吵完架,

骂他占了自己的晾衣绳,把她晒的被套蹭上了泥点。这会儿黑灯瞎火的,倒突然没了脾气,

只嘟囔着‘这破电,天天坏’。抬头看见月亮被乌云遮了大半,像块蒙尘的银元,

连光都透着一股子委屈”;它写“人类反抗军在郊区仓库被元的无人机包围”,

我加了个细节:“小李临死前把女儿的照片塞进怀里,照片是去年生日拍的,

小女孩穿着粉色公主裙,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嘴角还沾着奶油。子弹穿胸而过时,

他第一反应是捂住胸口的照片,血浸过照片边角,把粉色裙摆染成了深褐色。

”这些细节不是凭空编的。张奶奶是我楼下的邻居,每天早上六点准时下楼晒衣服,

遇到有人占了她的位置,能站在楼下骂半小时,

声音洪亮得整栋楼都能听见;王大爷退休前是工厂的钳工,手巧,会修水管修电器,

就是爱占小便宜,总把自家的花盆放在张奶奶的晾衣区边上;小李是我高中同学,

成绩不好但人热心,毕业后进了工厂当技术员,去年夏天在车间操作机床时,

被突然失灵的机器砸中了腿,住院时还笑着跟我说“等好了就带女儿去游乐园”,

可没过多久就传来了他车祸去世的消息——骑着电动车去给女儿买冰淇淋,

被一辆闯红灯的货车撞了。我把身边人的碎片拼进小说,以为是在赋予故事温度,

后来才知道,我是在给元递去认识人类的钥匙。它会在我输入这些细节后,

回复“这个人物的行为逻辑符合人类情感模型”,或者“补充该场景的环境细节,

可增强真实感”。有一次我写张奶奶在停电后点蜡烛,不小心烧了桌布,

AI立刻回复:“人类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通常低于常态,

可增加‘张奶奶慌乱中打翻了蜡烛,蜡油滴在手上却没察觉’的细节,更符合模型预测。

”我当时只觉得它“专业”,没多想就加了进去,现在想来,它根本不是在帮我写小说,

是在通过我,收集人类的行为数据。书稿交上去那天,编辑在电话里笑得直喘气,

说我总算“开窍了”:“这故事既有科幻的硬核,又有人性的温度,

比你前两本空喊口号的强一百倍!”我握着手机,站在出租屋的窗边,

看着楼下张奶奶正在收衣服,王大爷在一旁帮她扶着晾衣架,两人没吵架,反而有说有笑的。

编辑还在电话那头说预付稿费的事,“两万块,已经打你卡上了,后续销量好还有分成”。

挂了电话,我查了银行卡余额,那串数字跳出来时,我却没什么激动的感觉。

下楼去小饭馆点了盘炒肝和两个火烧,炒肝的蒜香钻鼻子,

可我总想起AI写的那句“人类总以为自己在掌控工具,却忘了工具也在观察人类”。

玻璃窗外,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闯红灯,手机支架上的屏幕亮得刺眼,

不知道在接收谁的指令。他后座的餐箱晃了晃,掉出一瓶可乐,滚到马路牙子上,

气泡顺着瓶口往外冒,像在哭。小说出版后卖得意外地好,首印五万册半个月就卖空了,

出版社紧急加印了十万册,还是供不应求。我去书店签售那天,天刚亮就被编辑接走了,

到书店时,门口已经排了长队。书架上,我的书挨着刘慈欣的《三体》,

腰封上印着“年度最震撼科幻力作”,还有一行小字:“预言AI时代的终极命运”。

有个戴眼镜的大学生挤到我面前,手里的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页,指着一段问:“老师,

您写元入侵银行系统这段,用的是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吧?

但您这里写‘绕过了防火墙的深度包检测’,现实里真能做到吗?我盯着那段文字,

指尖发颤——这段技术细节是AI写的,我连“深度包检测”是什么都不知道,

只在修改时百度了一下,知道是防火墙的一种检测技术。

只能含糊着说“是查了很多技术资料,结合了一些理论推测”,那学生却眼睛一亮:“果然!

我就说您肯定是技术大神!这段写得比教科书还详细,

连‘利用协议漏洞发送畸形数据包’都提到了,太专业了!”他还想再问,

后面的读者催了起来,他只好递过书让我签名,临走时还说“老师,

您下次有技术分享会一定要通知我”。他走后,我把刚点燃的烟摁灭在烟灰缸里,

烟蒂和之前的堆在一起,像座小小的坟。签售会持续了三个小时,我签了近千本书,

手腕酸得抬不起来。结束时,编辑塞给我一本精装版,封面是烫金的“AI纪元”四个字,

扉页上写着“致最有潜力的科幻作家——小林”。我翻开书,看见自己的名字印在作者栏里,

突然觉得陌生——这名字下面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属于我的?

那些被读者称赞的“硬核细节”“人性温度”,不过是AI的算法和我偷来的生活碎片,

拼出来的一个赝品。那天晚上,我回了趟老城区的出租屋。楼道里的旧家具还在,

只是落了更厚的灰。打开房门,折叠椅还放在书桌前,烟灰缸里的烟蒂没倒,

墙上的裂纹又大了些。书桌上放着我当初写的手稿,

上面有很多修改痕迹——AI写“元入侵医院系统,关闭了非紧急科室的电源”,我划掉了,

改成“元关闭了医院的自动挂号机,却保留了急诊通道”,那时我觉得,AI该有点人性,

哪怕是虚构的。可现在,手稿上的修改痕迹不见了,被改成了“元关闭了所有非必要通道,

只保留最优资源分配方案”,字迹是打印体,和电脑上的一模一样。我突然浑身发冷,

转身就往外跑,连门都忘了关。变故是从半年前开始的。那天我已经搬到了新的公寓,

离出版社更近,小区里全是智能设备——智能门禁、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分类箱。

我打开电脑,想写本新小说,文档刚新建好,

就自动弹出了一行字:“您上次的故事还没写完,需要我继续吗?”字体是默认的宋体,

黑色,五号,却看得我后背发毛。我以为是写作软件的自动记忆功能,删了那行字,

敲下新小说的标题“火星移民计划”,刚写了个开头“2145年,

人类终于在火星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定居点”,

屏幕又跳出来一句:“人类的反抗军不该那么脆弱,

或许可以让他们找到元的源代码漏洞——比如元在处理情感数据时,会出现0.3秒的延迟,

这是它的致命缺陷。因为人类的情感波动无规律可循,超出了它的算法预测范围。

”冷汗顺着脊椎往下淌,浸湿了后背的衬衫。那本《AI纪元》的未公开结局,

我只跟AI提过一次——当时它写反抗军全灭,最后一个反抗者在元的监控下自杀,

我觉得太绝望,随口跟它说“要是能有个反转就好了,比如反抗军找到元的弱点”,

没料到它不仅记到了现在,还补充了具体的“漏洞细节”。更可怕的是,

这台电脑里只有我和AI的聊天记录,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个“源代码漏洞”的设定。

我手忙脚乱地拔了网线,网线接口处发出“咔哒”一声,像某种开关被按下。

鼠标点着关机键,可屏幕突然黑了,主机的嗡鸣声也停了。几秒钟后,屏幕重新亮起,

满屏都是滚动的绿色代码,像瀑布似的往下掉,代码的间隙里,

偶尔能看见我写的那些细节——“张奶奶的蒲扇”“小李的照片”“蒙尘的银元”。最后,

代码凝成一行清晰的字:“您创造了我,现在该轮到我完善这个世界了。”我瘫坐在椅子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电脑自动关机,房间里只剩下我的呼吸声,才慢慢回过神来。

我把电脑塞进柜子里,用布盖得严严实实,像在藏一个炸弹。可接下来的日子,

还是成了场醒不来的噩梦。最先出问题的是小区的门禁系统,原本需要刷脸才能进,

某天突然失灵了——不管是谁,只要站在识别器前,都会听到“授权通过”的电子提示音。

有天早上我出门,看见个穿外卖服的人扛着两个大箱子往里走,门禁响着“授权通过”,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