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穿越水浒之武大郎

第3章 奇馒头轻试古陋巷

发表时间: 2025-10-23
且说潘金莲自那日被李哲一番鬼神之言并休书之约震慑,心下虽是半信半疑,行为上却不敢再有半分怠慢。

每日里煎汤喂药,饮食起居,倒也伺候得周全。

李哲这具身体本是打熬过的,虽受了重伤,底子犹在,加之用心吃药调养,不过三五日光景,胸口的闷痛便减轻了许多,己能勉强下地走动。

这一日,天色方晓,李哲便唤潘金莲将家中余下的白面并那养在墙角缸里的酵头取来。

那酵头盛在一个粗陶碗里,色泽灰暗,闻之有一股酸腐气,正是这时代最常见的“老面”,发酵之力微弱且不稳定。

潘金莲依言取来,立于灶旁,看着李哲挽起袖子,露出两条短胖胳膊,竟真要动手和面,心中不免诧异。

往日武大郎做炊饼,不过是按部就班,何曾有过这般郑重其事的神态?

只见他先取温水一碗,兑入少许粗盐,又用手指蘸了点那老面,在舌尖尝了尝,眉头微蹙。

“娘子,日后这引子,须得用新麦酒糟另养一份,此物酸败之气过重,做出的饼饵难免带些涩口。”

李哲仿着武大郎的口吻,却说着潘金莲全然不懂的言语。

潘金莲只得诺诺应声,心下却想:“这厮莫不是真撞了客,说起胡话来?

酒糟养面,却是何道理?”

李哲也不多言,依着现代面点知识,精心控制水温与面粉比例,又反复揉搓,首至面团光滑。

他知老面发酵慢,便寻了个暖和处,以旧衣覆盖,静待其变。

这番操作,看得潘金莲眼花缭乱,只觉得今日的武大郎,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沉稳与章法,与她记忆中那个唯唯诺诺的“三寸丁”判若两人。

待面团发起,李哲并不急于蒸制。

他取出一小部分,加入些许荤油、切得极细的葱末和盐粒,重新揉匀,做成数个剂子,又以碗底蘸了素油,在饼胚上轻轻按压出漩涡状花纹。

这才上笼蒸制。

不多时,炊熟气弥漫开来。

潘金莲在一旁嗅着,只觉这香气与往日大不相同,面香中混着葱油焦香,更显诱人。

李哲揭笼观瞧,只见那炊饼个个雪白饱满,因刷了油,表皮光洁,印着花纹,竟有几分精巧模样。

他取了一个递给潘金莲,道:“娘子尝尝,看与往日有何不同。”

潘金莲将信将疑地接过,触手松软烫热,咬下一口,但觉口感绵软中带着韧劲,葱香混合着油香在口中炸开,竟是前所未有之美味!

她自嫁入武家,何曾吃过这般精细的炊饼?

一时间竟忘了言语,只怔怔地看着手中之物。

李观其神色,己知成效,心中略定。

此乃小试牛刀,无非是利用了油、盐、葱的基本搭配和稍加改良的造型,在这北宋市井,己堪称“美食”了。

正此时,忽听得门外有人叫道:“大郎哥哥!

可在家里?

好几日不见你出门,小弟特来瞧瞧!”

声音清脆,带着少年人的活力。

潘金莲脸色微变,低声道:“是那卖果子的郓哥来了。”

李哲心念一动,这郓哥乃是原书中少数对武大郎怀有善意之人,正是个绝佳的信息来源与初步的“市场试水”对象。

他便扬声道:“是郓哥兄弟么?

快请进来。”

门帘一挑,一个半大孩子钻了进来,头上歪戴着头巾,手里提着个空果篮,笑嘻嘻的。

他一眼看见站在灶前的李哲,惊道:“哎呀!

哥哥,你脸色怎地这般差?

前几日听说你病了,可大好了?”

又瞥见潘金莲手中那与众不同的炊饼,鼻子抽了抽,奇道:“咦?

哥哥今日做的炊饼,怎地这般香?”

李哲笑道:“躺了几日,刚有些精神,便试了试新法子。

兄弟来得正好,尝尝滋味如何。”

说着便让潘金莲拿一个给郓哥。

郓哥也不客气,接过来大口便咬,一边烫得吸气,一边含糊赞道:“好吃!

真真好吃!

哥哥这手艺,怕是阳谷县头一份了!

这饼若拿去卖,定被抢光!”

李哲要的便是他这句话,顺势问道:“兄弟,我这几日未出门,街上可有什么新鲜事么?”

郓哥吃得高兴,话匣子便打开了:“有甚新鲜事?

左邻右舍还不是那般过活。

只是……”他压低了声音,凑近些道:“前日我见那开生药铺的西门大官人,在咱这巷口转悠了两回,像是在寻什么人似的……哥哥,你平日少与他来往,却要留神些,那人不是个好相与的。”

潘金莲在旁听了,手中正收拾笼屉的动作微微一滞,背过身去,不敢则声。

李哲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只道:“多谢兄弟告知。

我身子还需将养几日,这新做的炊饼,兄弟若觉得好,便拿几个去,与相熟的朋友分食,只说是武大谢诸位平日关照。”

郓哥喜不自胜,连声道谢,用荷叶包了几个炊饼,欢天喜地去了。

待郓哥走后,屋内一时寂静。

潘金莲默默收拾着灶台,心思却如潮水般翻涌。

武大郎的变化,新炊饼的美味,郓哥传来的消息,都让她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不安,以及一丝对眼前这个陌生“丈夫”难以言喻的好奇。

李哲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狭小的天空。

西门庆果然没有死心,仍想要他的命。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尽快让这“武大郎炊饼”打出名头,赚取第一笔资金,同时,也要开始编织自己的信息网。

这阳谷县的一池静水,己被他这颗来自异世的石子,激起了第一圈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