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阅书苑 > 其它小说 > 郭子仪的为官艺术从死局到四朝元老的躺赢人生!
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郭子仪的为官艺术从死局到四朝元老的躺赢人生!》,主角郭子仪郭子仪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郭子仪的为官艺术:从死局到四朝元老的躺赢人生!》是一本其他,古代小主角分别是郭子由网络作家“瓯鹿风客”所故事情节引人入本站纯净无广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781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05 19:46:24。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郭子仪的为官艺术:从死局到四朝元老的躺赢人生!
主角:郭子仪 更新:2025-11-06 01:24:26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回 武举场少年显锋芒 诗仙眼慧识英才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长安,春天来得比往年早。
皇城根下的武举考场外,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壮汉 —— 这些人要么腰挎大刀,
要么肩扛长弓,个个脸上写着 “我要当武官” 的迫切,
活像现代求职季挤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不过今天的考场,有个人格外扎眼。此人姓郭,
名子仪,华州郑县人,年方二十出头。按唐代尺寸算,他 “高七尺三寸”,
换算成现在的厘米,差不多一米七五,在普遍偏矮的唐代男性里,算妥妥的 “大高个”。
更难得的是,他不是那种空有身高的 “傻大个”:肩宽背厚,
胳膊上的肌肉把麻布劲装撑得鼓鼓的,站在人群里,
像棵扎了根的白杨树 —— 别人要么东张西望,要么搓手跺脚,唯有他双手背在身后,
眼神盯着考场内的靶场,连眼皮都没多眨一下。唐代武举考啥?说简单点,就两样:能打,
能扛。先考弓马。考场中央立着三排靶子,最远的距射手一百二十步唐代一步约一米五,
换算过来就是一百八十米,用的弓是 “一石弓”—— 啥概念?拉满这张弓,
得有一百二十斤的力气,普通壮汉拉到一半就脸憋得通红。轮到郭子仪时,他上前一步,
左手持弓,右手搭箭,动作行云流水,连拉三弓,三箭全中最远处的靶心。
旁边的考官捋着胡子点头,围观考生里有人倒吸凉气:“这哥们怕不是吃力气长大的?
”接着考力量。考场角落放着三个石墩,分别重三百斤、四百斤、五百斤,
要求考生能把石墩举过头顶,再稳稳放下。前面的考生,有的蹲下去抱石墩,脸憋成猪肝色,
石墩纹丝不动;有的勉强把三百斤的举到胸口,手一抖,石墩 “哐当” 砸在地上,
差点砸了自己的脚。轮到郭子仪,他走到五百斤的石墩前,弯腰,双手扣住石墩两侧,
深吸一口气,喝了声 “起”—— 那石墩跟长在他手上似的,稳稳举过头顶,
还停顿了三秒,才缓缓放下。落地时声音很轻,连灰尘都没溅起多少。
考官当场拍板:“这小子,是块好料!”不过,年轻的郭子仪也不是一直这么顺。
他早年投军时,犯过一次足以掉脑袋的错 —— 当时他在朔方军里当小校尉,
带士兵练骑术,有个新兵走神,马惊了,直冲营门。郭子仪怕新兵出事,策马去拦,
慌乱中手里的马槊不小心戳伤了营门的卫兵。按唐代军法,“擅伤同僚,当斩”,
这事儿闹到将军那里,将军也没辙:军法如山,只能按规矩来。眼看郭子仪就要被拉去砍头,
营里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 —— 谁?诗仙李白。李白当时正漫游天下,
听说朔方军里有好酒,就跑来看热闹。他刚进营门,就看见一群士兵围着个高个子青年,
那青年虽被绑着,却腰杆笔直,眼神不服输,不像个犯了错的逃兵,倒像个受了委屈的好汉。
李白拦下士兵,问清缘由,又看了看郭子仪的模样,
当场就跟将军拍了胸脯:“这小子眼神里有股劲,是个能打仗的料。你今天放了他,
将来他说不定能保大唐的江山!”将军也是个惜才的人,再加上李白当时名声大,
就卖了个面子,饶了郭子仪一命。这事儿郭子仪记了一辈子 —— 后来他发达了,
到处找李白,可惜李白晚年流放夜郎,两人没能再见面。武举考试的结果出来,
郭子仪以 “武举高等” 中第,被授予左卫长史之职 —— 这官不算大,
相当于现在的军队中层参谋,但对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步登天。
拿到任命书那天,郭子仪站在长安街上,看着远处的皇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干,
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那个救了自己一命的诗仙。不过他不知道,长安的繁华只是起点,
未来等着他的,不是安稳的官场生涯,而是一场足以打败大唐的滔天巨浪。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第二回 安禄山范阳起狼烟 郭子仪临危受皇命时间一晃,
到了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皇帝,
早年的英明神武早被杨贵妃的温柔乡磨没了 —— 每天不是听曲,就是赏花,
朝政全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这些人打理,朝堂上乌烟瘴气,跟个混乱的职场没两样。
就在这年十一月,范阳今北京传来一个炸雷:安禄山反了!安禄山这哥们,得好好说说。
他是个胡人,长得肥头大耳,肚子圆得像个西瓜,走路得有人扶着才能走稳。
但这人特会装孙子 —— 在唐玄宗面前,他一口一个 “陛下圣明”,
还故意把自己说得很蠢,比如唐玄宗问他 “你肚子里装的啥?
” 他说 “装的全是对陛下的忠心”,把唐玄宗哄得眉开眼笑。暗地里,
他却偷偷招兵买马,囤积粮草,足足准备了十年,就等一个机会反戈一击。
安禄山反的理由也很搞笑:“清君侧,诛杨国忠”—— 说白了就是 “我不是反皇帝,
我是帮皇帝杀奸臣”。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个借口,他想当皇帝想疯了。消息传到长安,
唐玄宗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安禄山那么忠心,肯定是有人造谣!
” 直到叛军一路南下,接连拿下几个重镇,他才慌了神,召集大臣开会。朝堂上,
大臣们吵成一团:有的说要派兵去打,有的说要迁都避避风头,还有的哭哭啼啼,
跟天要塌了似的。整个朝廷乱得像个菜市场,就没一个人能拿出个正经主意。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人想起了一个人 —— 郭子仪。此时的郭子仪,
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刚中武举的年轻人了。这些年,
他一直在朔方军唐代北方精锐部队里摸爬滚打,从长史做到了朔方军副节度使,
打过突厥,平过叛乱,打仗有勇有谋,治军严明,在军中威望极高。更重要的是,
他性格沉稳,越是危急时刻,越能沉得住气 —— 这正是现在朝廷最需要的人。
唐玄宗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下旨: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
全权负责北方平叛事宜。简单说就是:“北方的烂摊子,全交给你了,你看着办!
”接到圣旨时,郭子仪正在朔方军驻地今宁夏灵武校场练兵。他看完圣旨,
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召集全军将士,在校场召开誓师大会。那天的校场,北风呼啸,
军旗猎猎。郭子仪一身铠甲,站在高台上,
目光扫过台下的士兵 —— 这些士兵有的刚从老家赶来,有的身上还带着之前打仗的伤疤,
但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劲。郭子仪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安禄山反了,
他占我们的城,杀我们的人,还想毁了大唐的江山。现在陛下信任我们,让我们去平叛,
你们怕不怕?”士兵们齐声喊:“不怕!”“好!” 郭子仪拔出腰间的 sword,
指向南方,“那我们就带好兵器,备好粮草,明天就出发。不把叛军赶出大唐,
我们就不回来!”誓师大会结束后,郭子仪没有回营帐休息,
而是亲自去检查士兵的装备:看看谁的盔甲坏了,谁的弓箭不够了,谁的马没喂饱。
有个年轻士兵怕得发抖,郭子仪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到了战场上,我会跟你们一起冲。
只要我们齐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士兵们看着这位节度使,
心里都踏实了 —— 有这样的将军带队,再难的仗,也有信心打赢。不过郭子仪心里清楚,
安禄山的叛军有十五万,全是精锐,而他手里的朔方军只有五万多人,硬拼肯定不行。
这第一仗,必须打得漂亮,才能稳住军心,也才能让朝廷放心。那么,他的第一仗,
会选在哪里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 初战云中捷报传 巧计疲敌胜沙河郭子仪的第一目标,是云中郡今山西大同。
为啥选云中?因为云中是叛军从范阳南下的必经之路,拿下云中,就能切断叛军的补给线,
还能威慑周边的叛军据点,相当于在叛军的腰上捅了一刀。更重要的是,
云中的守将是安禄山的部将高秀岩,这人打仗勇猛,但脑子不太灵光,
属于 “有勇无谋” 型 —— 对付这种人,郭子仪有把握。大军出发前,
郭子仪做了两件事:一是派侦察兵去云中摸清敌情,比如叛军有多少人,粮草放在哪里,
城墙有多高;二是给附近的唐军守军送信,让他们配合自己,在叛军逃跑的路上设下埋伏。
一切准备就绪,唐军悄悄逼近云中。高秀岩果然没把唐军放在眼里。
他听说郭子仪只带了五万多人,还嘲笑说:“郭子仪这是来送人头的吧?
” 他下令紧闭城门,准备死守 —— 可他忘了,
郭子仪最擅长的就是 “不按常理出牌”。当天夜里,郭子仪派了一千名士兵,
每人带一把火把,绕到云中城的西侧,在城外的山头上来回走动,假装是主力部队,
要从西侧攻城。高秀岩一看,赶紧把主力调到西侧防守,城东侧的兵力一下子就空了。
就在高秀岩忙着应付西侧 “主力” 时,郭子仪亲自带领三万精锐,趁着夜色,
从东侧攻城。唐军士兵搭着云梯,往上爬,城上的叛军没多少人,根本挡不住。
不到一个时辰,唐军就攻破了东门,杀进了城里。高秀岩这才知道上当了,吓得魂飞魄散,
带着残兵从北门逃跑。可他刚跑出城,
就遇到了郭子仪早就安排好的埋伏 —— 唐军一阵冲杀,叛军死伤大半,
高秀岩只带了几百人逃走。云中之战,唐军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云中,
还缴获了叛军的粮草十万石,战马两千匹。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
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终于松了口气,下旨嘉奖郭子仪,
还把他的儿子郭曜封为官 —— 这算是给郭子仪的 “福利” 了。不过,
郭子仪没心思庆祝。他知道,真正的硬茬还在后面 —— 史思明。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头号手下,这人比安禄山还难对付:打仗狡猾,还懂谋略,
相当于叛军里的 “军师兼猛将”。当时史思明正率军围攻饶阳今河北饶阳,
郭子仪决定和另一位唐军将领李光弼联手,先解饶阳之围,再收拾史思明。
李光弼也是个打仗的好手,和郭子仪是老熟人。两人一碰头,
就制定了作战计划:李光弼带兵去饶阳城外牵制史思明,郭子仪带精锐绕到史思明的后方,
断他的退路。可史思明也不傻,他看出了唐军的意图,主动放弃饶阳,率军撤退,
想引诱唐军追击,再设埋伏。郭子仪一眼就看穿了史思明的计谋,
他决定 “将计就计”—— 用五百骑兵当 “诱饵”,引诱史思明追击。
这五百骑兵都是郭子仪精心挑选的,个个骑术精湛,跑得比兔子还快。
他们冲到史思明的军营外,放了几箭,骂了几句,转身就跑。史思明气得跳脚:“敢耍我?
追!” 他亲自带领三万骑兵,追了上去。这一追,就追了三天三夜。
唐军骑兵故意跑得不快不慢,始终和叛军保持一段距离 —— 叛军快,他们就快;叛军慢,
他们就慢,还时不时回头放几箭,撩拨史思明的火气。史思明的骑兵越追越急,
越追越累:白天顶着太阳跑,晚上没地方休息,粮食吃完了,就啃干粮;水喝完了,
就喝路边的脏水。到了第三天晚上,叛军士兵个个累得像滩泥,连马都喘着粗气,跑不动了。
史思明也觉得不对劲,想停下来休息,可就在这时,
身后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 —— 郭子仪带领主力部队,从后面杀了过来!
唐军士兵养精蓄锐,士气正旺;叛军士兵又累又饿,根本没力气反抗。一场混战下来,
叛军死伤两万多人,史思明带着残兵狼狈逃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沙河之战”—— 郭子仪用 “先疲后打” 的战术,以少胜多,
大败史思明。这两仗打下来,唐军的士气彻底提上来了,
老百姓也纷纷支持唐军 —— 有的送粮食,有的当向导,还有的直接参军。郭子仪知道,
现在是乘胜追击的时候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叛军的老巢吗?不,比老巢更重要的,
是长安和洛阳 —— 这两座大唐的都城,还在叛军手里。那么,郭子仪能顺利收复两京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回 收复两京功盖世 君臣暗隙初显现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和洛阳后,
就开始得意忘形 —— 抢财宝,抢美女,天天喝酒吃肉,把两座都城搞得乌烟瘴气。
老百姓恨得牙痒痒,却敢怒不敢言,就盼着唐军早点打回来。郭子仪知道,收复两京,
不能硬拼。叛军在两京有十万精锐,而唐军加上李光弼的部队,也只有八万多人,
兵力不占优势。更麻烦的是,叛军还和吐蕃、回纥这些草原部落有联系,
万一这些部落帮叛军,唐军就更难打了。郭子仪想了个办法:拉一个,打一个。
他把目标放在了回纥身上。回纥是草原上的强国,骑兵很厉害,
相当于 “草原上的快递小哥”—— 跑得又快又猛。之前回纥和唐朝关系不错,
还帮唐朝打过突厥,只是后来安禄山叛乱,回纥一时没看清形势,没敢表态。
郭子仪决定亲自去见回纥可汗。手下人劝他:“可汗身边说不定有叛军的人,
您去了太危险了!” 郭子仪摇摇头:“现在要收复两京,必须得有回纥帮忙。我不去,
谁去?”他只带了十个随从,轻装简从,去了回纥的营地。回纥可汗见郭子仪这么坦诚,
心里先有了好感。郭子仪开门见山:“安禄山是大唐的叛徒,
也是你们回纥的敌人 —— 他占了大唐的地盘,以后就没人跟你们做买卖了,
你们的茶叶、丝绸从哪来?现在只要你们帮大唐打叛军,收复洛阳后,城里的财宝、粮食,
你们随便拿,我绝不干涉。”可汗一听,这买卖划算 —— 帮唐朝打仗,不仅能得好处,
还能维持和唐朝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当场就拍板:“行,我派四千骑兵,跟你一起打叛军!
”有了回纥骑兵的帮忙,唐军的实力一下子增强了不少。郭子仪制定了作战计划:先打洛阳,
再打长安 —— 洛阳离回纥营地近,先拿下洛阳,能给回纥一个 “定心丸”,
也能切断长安叛军的补给。天宝十五年公元 756 年十月,唐军和回纥联军,
在洛阳城外和叛军展开决战。叛军主帅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此时安禄山已被儿子杀死,
这人比他爹还蠢,只会瞎指挥。唐军和回纥骑兵两面夹击,叛军根本挡不住,被杀得大败,
安庆绪带着残兵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洛阳收复了!老百姓听说唐军回来了,
都跑到街上迎接,有的提着酒,有的拿着饭,哭着喊着:“郭将军,你们可算回来了!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