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高崖烽火

第高崖烽火 自序章

发表时间: 2025-11-09
《高崖烽火》自序在沂蒙山区的褶皱里,高崖街于我而言,从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地名,而是一块被时光反复打磨的璞玉——藏着商贸古道的烟火气,也刻着烽火岁月的刀光剑影。

多年来,我总在这片土地上徘徊:踩过鼠岭晨雾里曾藏着哨探呼吸的石径,摸过汶河漩涡旁沾过战士热血的岸石,抚过明楼残砖上留过未凉体温的裂痕。

这些触感让我明白,高崖的记忆不该只停留在县志的文字里、老人模糊的传说中,它该是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于是,便有了这本《高崖烽火》。

动笔时我便打定主意,不写宏大叙事下的“注脚”,只写无数个体生命的温度。

我记挂着秦水生揣着土炮摸黑前行的少年身影,忘不了巧珍将银簪熔入粥锅的决绝,更感动于刁宪丰把烈士名字刻在鼓架上的虔诚。

我没去刻画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只聚焦普通人在战争里的选择:宋旭明的智慧与品行,铁匠熔铁锅成炮弹时的不舍与坚定,说书人编牺牲者故事入鼓书时的悲痛与力量。

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才是“人民战争”最生动的模样。

我也用心描摹了他们的群像:秦宇轩从青涩少年到抗日骨干的蜕变,藏着成长的真实力量;秦云谷在信仰与苟活间的挣扎,撕开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还有秦名典的沉稳、李小虎的莽撞、王秀兰的坚韧——每个角色都带着高崖的烟火气,共同筑成了这片土地的精神群像。

在艺术与历史的平衡上,山东东路大鼓《功劳炮》是我特意埋下的“线索”。

我在高崖大集上听过鼓书艺人刁宪丰的大书,他用鼓点模拟枪炮轰鸣,用唱词传递敌情暗号,用表演唤醒集体记忆——原来市井娱乐的载体,能在战争里变成战斗的武器、记忆的容器。

当我写下刁宪丰的鼓槌落下,铜钹震颤与汶河水声共振的瞬间,我忽然觉得,艺术与现实、历史与当下,在此刻完成了超越时空的对话。

我更想写的,是记忆的传承。

明楼残角下,虎娃们用柳枝模拟土炮的游戏,那是童年对历史的无意识复刻;博物馆里的“功劳炮”与遗址土炮碎片并列,那是国家记忆与民间记忆的相互印证;还有鼓书艺术代代相传,让烽火故事在唱腔里永生。

我想通过这些细节告诉读者:真正的历史从不会褪色,它会变成土地的养分、文化的基因,在新的生命里继续生长。

如今再读定稿,像又沿着汶河逆流走了一遭。

我用细腻的笔触为桥梁,只想让高崖的故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温度。

书里的人都不是“完美英雄”:他们会恐惧,却选择勇敢;会脆弱,却坚持担当;会迷茫,却最终坚定——正因为这份真实,他们的故事才更能首抵人心。

今天的高崖街,晨雾依旧,河水依然,烽火成了老人眼角的皱纹,鼓点融进了孩童的歌谣。

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从未沉睡:鼠岭晨光里仍有哨兵的剪影,汶河水声里仍藏着冲锋的号角,明楼残砖上还留着未凉的体温。

我写下这些故事,不只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留住那些珍贵的力量——危难中守望相助的温情,用智慧与勇气对抗强权的坚韧,让艺术与信仰照亮黑暗的希望。

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我愿以这本《高崖烽火》为这片土地立传。

愿读者翻开它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能读懂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那是危难中不屈的脊梁,是黑暗中不灭的星火,是岁月里不朽的传奇。

这,便是我写下这本书的初心,也是我希望它能留存的价值。

作 者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