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重生之实业狂潮

第三章 试制组的日与夜

发表时间: 2025-11-02
张厂长一声令下,红星五金厂这潭死水,被投入了一块巨石。

以林建国为组长的“多功能扳手试制组”正式成立,组员是他从自己车间精挑细选的五个老伙计,都是技术过硬、话不多却肯实干的老工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厂,引发了各种议论。

“听说了吗?

林老蔫儿拿他儿子画的图,说要做啥新式扳手,张厂长还真信了!”

“瞎折腾!

厂子都这样了,还搞什么新产品,浪费材料!”

“我看悬,一个毛孩子画的图,能靠谱到哪去?

老林也是急昏头了。”

“唉,死马当活马医吧,万一……万一成了呢?”

质疑、观望、甚至些许嘲讽,林建国都听在耳里,但他闷着头,一概不理。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既是为了厂子,也是为了证明儿子,更是为了给自己这身手艺争口气。

试制车间被安排在一个闲置的旧仓库里,条件简陋。

领来的材料堆在角落,几台老旧的车床、铣床和冲压机就是全部家当。

第一道坎,很快就来了。

技术科根据图纸给出的工艺要求,在制作那个核心的精密棘轮时,要求使用厂里没有的高精度数控机床。

这让试制组刚开工就陷入了僵局。

“妈的,这不是刁难人吗?

咱们厂哪有那金贵玩意儿!”

一个老师傅气得把棉纱手套摔在工作台上。

林建国盯着图纸上复杂的棘轮齿形,眉头紧锁。

没有高精度机床,就意味着需要手工打磨和调试,这极其考验工匠的手艺和经验,而且效率极低。

晚上回家,他饭都没心思吃,对着图纸唉叹气。

林浩看在眼里,轻声问道:“爸,是棘轮那里卡住了?”

“嗯,技术科说要用数控机床,咱们没有。”

林建国闷声道。

林浩笑了笑,放下碗筷,拿起纸笔又画了起来:“爸,您被图纸框住了。

这是最理想的加工方式,但并非唯一。

您看,我们可以把棘轮结构稍微简化一点,分成内外两个圈,内圈用普通铣床粗加工,留下余量,然后由钳工手工精修齿形,再热处理定型。

虽然慢点,但以您和几位老师傅的手艺,完全能做出来,性能影响不大。”

他一边说,一边画出了分解图和手工修锉的要点。

林建国眼睛猛地一亮,用力一拍脑袋:“对啊!

我怎么没想到!

先分体再做,手工修!

小子,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他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饭也顾不上吃,拿着儿子新画的示意图就冲回了厂里。

第二天,林建国将林浩的新思路一说,几个老伙计都来了精神。

他们都是跟金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手艺就是他们最大的依仗。

车工老周负责粗加工胚料,铣床老李精准铣出齿形轮廓,最后送到林建国和另外两位老钳工手上,用各种粗细的锉刀、油石,凭借着手感和经验,一点点地打磨、修正。

车间里灯火通明,锉刀摩擦金属的“沙沙”声、机床的轰鸣声、老师傅们偶尔简短的交流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工业交响乐。

汗水顺着他们满是皱纹的额头滑落,滴在冰冷的金属零件上。

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个做出来的棘轮组件,在测试时因为热处理工艺掌握不好,齿尖崩了几个。

第二个又因为配合间隙没调好,转动起来卡涩。

每一次失败,都让外面的风凉话更多几分。

但林建国和他的组员们没有气馁。

他们一次次调整参数,改进工艺。

林浩在放学后也会跑来车间,他不首接动手,只是静静地看,偶尔在林建国遇到难题时,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话点一下。

“爸,这个部位的应力比较集中,热处理时保温时间是不是可以长一点?”

“张伯伯,这两个零件的配合公差,我觉得可以按‘基孔制’再收紧一丝。”

他的建议总是切中要害,让老师们傅从最初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惊讶和信服。

他们私下里对林建国说:“老林,你家这小子,真是个搞技术的料!

说的比技术科那帮人还在点子上!”

五天后的傍晚,仓库车间里。

所有的零件都摆在了工作台上。

林建国深吸一口气,用棉纱仔细擦干净手上的油污,开始进行最后的组装。

咔哒,咔哒。

棘轮套入外壳,弹簧放置到位,可更换的套筒头卡入……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

几个老伙计围在一旁,屏息凝神,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艺术品。

当最后一个销子被轻轻敲入,一把闪烁着金属原始光泽的多功能快速扳手,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林建国深吸一口气,将它拿起,走到台虎钳旁,将一个生锈的六角螺母夹紧。

他将扳手套上去,轻轻一扳。

“咔!”

一声清脆利落的啮合声响起,螺母应声松动!

再反向一扳,又是“咔”一声,动作流畅,没有丝毫卡滞!

他又依次测试了其他规格的螺母,以及集成的锤击、撬动功能,全都完美达到了设计预期!

“成了!!”

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打破了沉寂。

紧接着,小小的车间里爆发出了一阵压抑己久的欢呼!

几个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工人,此刻都激动得满脸通红,互相拍打着肩膀,眼眶甚至有些湿润。

林建国紧紧握着这把沉甸甸的扳手,粗糙的手指感受着那精密的齿感和顺滑的转动,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涌上心头,冲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和压力。

他看向窗外,夜色己然降临,但车间里的灯光,却显得格外明亮。

他知道,这仅仅是第一步。

后面还有成本核算、量产、销售这些更难的关卡。

但至少,他们用这双手,把图纸上的希望,变成了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东西!

第二天,当林建国将这把试制成功的样品放在张卫东办公桌上时,张厂长拿着它反复摆弄、测试,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好!

好啊!

老林,你们立大功了!”

张卫东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立刻安排小批量试产!

就照这个标准来!

老马,你拿着样品,马上组织人手,去下面乡镇的农机站、修理铺跑跑看,听听反馈!”

一股久违的活力,开始在这家濒死的工厂里悄然复苏。

而林浩,在得知试制成功的消息后,只是在校门口的阳光里,微微眯起了眼睛。

他的第一步,走得很稳。

接下来,该让市场来检验这把“利器”的锋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