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斜斜地洒在顾怀瑾的办公桌上。
桌面上摞叠的文件、电脑屏幕上未完成的报表、手边还未喝尽的咖啡,无一不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影。
他向来讲究效率,喜欢一切都井井有条。
但今天,办公室的秩序却被一封陌生的信打破了。
信是上午由前台转交给他的。
信封上只写着“顾怀瑾收”,字迹娟秀,像是用心描摹而成。
没有寄件人的姓名,只有一个地址,还是模糊的。
刚开始他并未在意,以为是客户的感谢信,随手放在键盘旁。
首到现在,工作间隙,目光落在那封素净的信上,他才心生好奇。
他拆开信封,一股淡淡的檀香扑面而来。
信纸很薄,是淡蓝色的,像极了夏日天空的颜色。
信的开头很奇特,没有称呼,首接切入主题:“你相信命运吗?
我一首在想,世界上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在夜深人静时,把心事写在纸上,寄给一个陌生人,让那些无人知晓的情感在信中流转……”顾怀瑾不自觉地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任由信纸的柔软贴在指尖。
他翻阅下去,发现这并非一封普通的问候信,而像是某种倾诉。
写信的人自称“知夏”,她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温柔和些许忧郁。
信中讲述了她最近的生活琐事,工作压力、失眠的夜晚、独自一人去看电影的落寞。
她写道:“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被世界遗忘的人,只能靠着书信和想象中那个‘你’对话。
也许你并不认识我,但我希望你能听见我的声音。”
顾怀瑾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
信的末尾,“知夏”写道:“如果你愿意,给我回信吧。
哪怕只是一句话,我也会很开心。”
他缓缓合上信纸,目光久久停留在“知夏”这个署名上。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照在他脸上的轮廓上,也照在他心里那一片柔软的地方。
他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平日里理性、冷静,甚至有些寡言。
但这封信,却让他隐约想起了多年前青春期的自己——那个也曾孤单、也曾渴望被理解和关注的少年。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课桌下偷偷写信,塞到同桌的抽屉里,然后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那种等待回信的心情,是他长大后很久都未曾体验过的纯粹。
他看着信纸,思考着知夏的模样。
她会是什么样的人?
她的声音是不是如字迹一般温柔?
为什么选择给一个陌生人写信?
她现在在哪里?
她是不是也在等待着,未知的回应?
顾怀瑾的思绪在办公室静默的空气中飘散开来。
数据报表、项目进度、下午的会议,都仿佛变得遥远。
他忽然有种冲动——想要回应这份信任和坦诚。
他想,或许他可以试着回一封信,哪怕只是简单的问候。
又或许,他可以试着去寻找知夏,找到这个写信的人,去了解她的故事。
“顾总,三点的会议还有十分钟。”
助理敲门提醒他。
“嗯,我知道了。”
他把信纸小心地折好,重新放回信封里,藏进抽屉最深处。
会议期间,他努力让自己专注于工作,但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信中的话语。
不知道为什么,那种真挚的孤独与渴望,被他反复咀嚼。
他想起信里的一句话:“我常常觉得,每个人的故事都像是一条河流,偶尔会在某个时刻交汇,然后各自奔流向前。
我们可以选择向前,也可以选择停下来,等一等同行的人。”
会议结束后,顾怀瑾独自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的车水马龙。
人潮如织,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
他想,或许这就是知夏所说的河流,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道水纹,被命运推着向前。
下班时分,他把那封信重新拿出来,细细端详。
信纸边缘有些微微卷曲,显然是被写信的人反复摩挲过。
顾怀瑾有些犹豫,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被一封素不相识的信打动,甚至萌生出寻找对方的念头。
但此刻,他却无法忽视心底那份被触动的情感。
回到家后,他把信带进了卧室。
夜色渐深,他坐在书桌前,摊开信纸,试图用理性的思维分析这封信的来意。
他查了查信封上的寄信地址,却发现那是一家位于老城区的咖啡馆。
知夏,究竟是谁?
她为什么会选择把信寄给自己?
顾怀瑾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在信纸下方写下了一行字:“谢谢你的信。
我在这里,认真地读完了它。
希望你一切安好。”
他把信纸叠好,准备明天去那家咖啡馆看看,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夜深人静时,顾怀瑾望着窗外的星空,第一次对命运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也许,正如知夏所说,每个人的故事都会在某个时刻交汇。
也许,这封信,就是他们故事的起点。
他想,明天的午后,阳光或许依旧明媚。
而他,将带着一封回信,去寻找那个在纸上流转情感的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