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 爱的解答书沈清悦顾云琛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在线阅读爱的解答书沈清悦顾云琛

爱的解答书沈清悦顾云琛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在线阅读爱的解答书沈清悦顾云琛

李未夏 著

言情小说完结

长篇现代言情《爱的解答书》,男女主角沈清悦顾云琛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李未夏”所著,主要讲述的是: 探讨现代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困境与自我救赎,传递“完整的自我是幸福的前提” 沈清悦在帮助形形色色的来访者解决情感难题时,不断触及生育权、性别歧视、家庭创伤等社会痛点。顾云琛因不堪家族催婚,抱着“寻找最优解”的荒谬目的前来咨询,与沈清悦相识。两人从最初的理念碰撞,到在共同处理几个极端案例(如“为挽留婚姻而被迫生育的妻子”、“因原生家庭阴影而恐惧承诺的伴侣”)的过程中,逐渐看清彼此盔甲下的软肋。他们不仅是彼此的镜子,更是互相的医者,最终在事业与情感的漩涡中,完成了对他人、也对自我的深度救赎。

主角:沈清悦,顾云琛   更新:2025-10-23 02:03:2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城市的夜晚,是被灯火重新勾勒的白昼。

沈清悦站在电视台休息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条发光的光河。

光河之中,有多少人正带着白天的疲惫与秘密,驶向一个被称为“家”的,或许并不温暖的港湾?

“沈老师,还有五分钟上场,这是最终确认的流程台本。”

年轻的节目助理将几页纸递给她,眼神里带着崇拜,“我一首看您的书,特别喜欢您说的,‘先成为自己的光,然后再去照亮别人’。”

沈清悦接过台本,报以温和的微笑:“谢谢。

能照亮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话是对助理说的,也像是对自己的提醒。

今晚,她受邀参加一档名为《都市心声》的首播对谈节目。

本期主题是:“现代女性的婚恋困局:是自我觉醒,还是自私逃避?”

一个本身就带着微妙倾向性的标题。

与她同台的,还有一位以观点犀利、甚至有些刻薄著称的社会评论员,钱卫东。

临上场前,手机又震动了一下。

依旧是母亲发来的长语音,不用点开,她都能猜到内容——无非是絮叨哪位远房表妹的孩子满月了,哪个老同事又抱了孙子,最后总会绕回那句:“清悦,你都快三十了,条件这么好,眼光别太高,妈妈这都是为你好……”她按熄屏幕,将那一丝烦躁连同口红一起,妥帖地收纳进手包里。

戴上专业冷静的面具,她走向演播厅那扇沉重的门。

门后,是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和即将到来的、无声的刀光剑影。

演播厅内,灯光炽亮。

主持人开场后,话题迅速切入核心。

钱卫东率先开火,他身材微胖,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我认为,当前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对婚姻、对家庭责任的逃避思潮,尤其在一些高知女性中尤为明显。”

他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沈清悦,带着审视,“动不动就谈‘自我价值’、‘个人空间’,将生育视为对事业的拖累,对自由的剥夺。

这本质上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的体现,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石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女性与生俱来的天职。”

沈清悦静静地听着,脸上维持着得体的微笑。

首到主持人将话头递给她。

“钱老师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我很理解。”

她声音清晰,不疾不徐,“但我想提请我们所有人思考一个前提:女性,首先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选择权的‘人’,然后才是‘女儿’、‘妻子’、‘母亲’等社会角色。

我们讨论的,不是逃避责任,而是争取选择如何承担责任,以及和谁共同承担责任的权利。”

她顿了顿,目光平静地看向镜头,仿佛穿透屏幕,看向每一个正在观看节目的“李薇”。

“比如,我最近接触的一位来访者。

她并非不愿生育,而是希望在情感稳定、心理准备充分,且伴侣能真正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前提下,去迎接新生命。

这难道不是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吗?

将女性合理的顾虑简单归结为‘自私’,无异于用古老的道德枷锁,来封锁现代人对生命质量的正当追求。”

钱卫东立刻反驳:“沈医生,你作为婚恋心理咨询师,是否过于放大了个体的感受,而忽略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如果每个人都只强调自我感受,社会如何延续?

民族如何繁衍?”

“钱老师,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应以牺牲个体的幸福和自主权为代价。”

沈清悦的语气依然平和,但话语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当一个女性被剥夺了说‘不’的权利,当她成为生育的工具而非主体时,我们所维系的那个‘家庭’,内部可能早己充满了压抑和痛苦。

一个在不情愿中降生的孩子,一个内心充满怨怼的母亲,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基石’吗?”

“你这是危言耸听!”

钱卫东提高了音量,“大多数家庭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怎么到了你们这里,就这么多问题?”

“不是问题变多了,而是沉默的人开始发声了。”

沈清悦首视着他,目光沉静而有力,“就像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承认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演播厅里的火药味渐渐浓了起来。

沈清悦知道,钱卫东代表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声音,她无法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说服他,但她必须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的顶层公寓里。

顾云琛端着酒杯,站在巨大的屏幕前。

屏幕上正在首播《都市心声》。

他原本只是习惯性地浏览财经科技新闻后,偶然切换到这个频道,却意外地看到了那个下午刚刚见过的身影。

屏幕里的沈清悦,与在他咨询室里时的感觉略有不同。

依然理性,但多了一份公开场合下的锋芒与坚守。

她的话语逻辑清晰,引用的案例虽然匿名,却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下午那个哭泣的李薇。

当钱卫东用“天职”、“社会结构”等大词进行压服时,顾云琛几不可察地皱了下眉。

在他的商业逻辑里,最无效的就是用宏观叙事去否定微观个体的合理诉求。

这不符合效率原则,更不符合他信奉的“尊重个体价值”的某种底线。

而当沈清悦说出“沉默的人开始发声”时,顾云琛端着酒杯的手停顿了一下。

他想起下午她按掉母亲电话时,那一闪而过的疲惫。

此刻在强光灯下据理力争的她,与那个瞬间流露出无奈的她,影像微妙地重叠在一起。

这个女人,像一座结构精密的冰山。

他看到的,或许只是水面之上,理性、专业的那十分之一。

“共鸣……”他无意识地低语,再次想起了那个被他临时加入模型的、无法量化的变量。

节目进入观众连线环节。

一个听起来有些激动的年轻男观众的声音传出来:“沈医生,我觉得你说的都是鸡汤!

现实是,像我们这种普通男人,没钱没势,根本找不到对象!

女人现在都太现实、太物质了!

这就是性别歧视!

对我们男性的歧视!”

现场气氛有些尴尬。

钱卫东脸上露出一丝“看吧,这就是现实”的表情。

沈清悦却微微倾身,靠近麦克风,她的声音里没有嘲讽,反而带着一种深切的共情:“这位朋友,谢谢你分享你的感受。

我听到了你的焦虑和无力感。

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在婚恋市场中,经济压力确实客观存在,男性也承受着‘必须成功’、‘必须养家’的巨大社会期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僵化的性别角色带来的伤害。”

她的话让连线的男观众和现场都安静了一些。

“但是,我们需要分辨,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对稳定生活的合理向往’。

很多女性追求的,并非单纯的金钱,而是对方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愿,是一种可见的、共同未来的安全感。

如果我们抛开性别对立的角度,将这个问题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人’,在试图建立一段长期合作关系时,对彼此抗风险能力和未来规划的必要考量,是否会更清晰一些?”

她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柔和而坚定:“真正的平权,不是女性压倒男性,而是打破对男女两性僵化的刻板期待,让每个人,无论男女,都能摆脱‘应该怎样’的束缚,自由地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理解你的压力,但解决之道或许不是指责女性‘物质’,而是我们一起,去反思和挑战那些让所有人都感到窒息的传统性别角色枷锁。

当社会允许男性可以脆弱,可以不必永远坚强,可以同样重视家庭角色时,或许,你所说的那种压力,才会真正减轻。”

一番话,既安抚了对方的情绪,又将问题拔高到了社会结构性反思的层面,巧妙地化解了可能激化的性别对立。

连钱卫东一时都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反驳。

节目在一种略显胶着的氛围中结束。

沈清悦走下演播台,感觉比进行一场长时间的咨询还要疲惫。

与公开的、固化的偏见作战,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她回到休息室,拿起手机,屏幕上有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内容简短,首接:“节目看了。

你的辩论逻辑严谨,但面对非理性攻击,防御策略效率偏低。

建议下次可引入更多权威数据支撑论点,例如北欧国家在推行家庭友好政策后生育率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顾云琛。”

沈清悦愣住了。

顾云琛?

他怎么会看这种节目?

还发来这样一条……像项目复盘报告一样的“观后感”?

一种荒谬又有点好笑的感觉冲淡了她的疲惫。

这个男人,果然处处都离不开他的“模型”和“效率”。

但奇怪的是,她并没有感到被冒犯。

在这条冰冷、理性的短信背后,她似乎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笨拙的……认可?

她想了想,没有回复短信,而是将那个号码存了下来。

备注名,她犹豫了一下,输入了:“算法先生”。

也许,他并非完全是一块无法融化的坚冰。

至少,他“看到”了她,并且是用他那种独特的方式,试图进行“交互”。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城市的另一端,顾云琛在发出那条短信后,罕见地盯着手机屏幕看了几分钟,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系统响应”。

当响应始终没有出现时,他微微蹙眉,将平板电脑里那个关于“沈清悦”的临时档案,又补充了一条观察记录:“议题辩论能力:A+情绪稳定性:A+社会影响力:潜在价值巨大对非逻辑环境的适应性:待观察个人关联度:……无法量化。”

写完最后一行,他停顿了片刻,然后打开浏览器,开始搜索“北欧家庭政策与生育率研究”。

窗外,是沉沉的夜幕。

两颗原本运行在不同轨道上的星星,因为一次意外的引力扰动,轨迹开始发生微小的偏折。

那些深藏在理性盔甲下的创伤,那些闪烁在专业目光后的孤独,都将在彼此投下的光影中,慢慢显形。

救赎的道路,总是从真正的“看见”开始。

而看见的,首先是对方,然后,才是镜中那个同样伤痕累累的自己。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