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 红布包刘玉珍建峰新热门小说_免费阅读全文红布包刘玉珍建峰

红布包刘玉珍建峰新热门小说_免费阅读全文红布包刘玉珍建峰

雄鸡凤凰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红布包》男女主角刘玉珍建峰,是小说写手雄鸡凤凰所写。精彩内容:主角是建峰,刘玉珍,建明的婚姻家庭,年代小说《红布包》,这是网络小说家“雄鸡凤凰”的又一力作,故事充满了爱情与冒险,本站无广告TXT全本,精彩内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7439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25 19:15:49。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红布包

主角:刘玉珍,建峰   更新:2025-10-25 20:29:2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槐花村里的人怎么也不敢相信,刘玉珍老太太就这么走了。她才七十五岁,身子骨一向硬朗,

谁能想到,在她老伴张建国死后刚满一个月的那天早晨,

她会安安静静地躺进了那口为她备下的黑漆棺材里,像是睡着了一样。消息像初夏的热风,

一夜之间吹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人们聚在村头那棵百年老槐树下,摇着蒲扇,唏嘘不已。

树上的槐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甜香,可这香味里,

却莫名掺杂了一丝悲凉。"才一个月啊,老张前脚走,玉珍后脚就跟上了。"李老汉咂咂嘴,

手里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这两口子感情深,怕是舍不得让对方在下面等太久哟。

"王奶奶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浑浊的眼睛望着张家院子的方向:"玉珍前几天还坐在这儿,

摸着这老槐树说,这辈子跟老张没过够。她说建国答应过要带她去县城看戏的,

这一耽误就是一辈子。我还劝她想开点,谁曾想......"话没说完,

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树下还坐着几个老人,

都是看着张建国和刘玉珍从小孩变成老头老太太的。他们记得这对夫妻年轻时的模样,

记得他们如何在槐花树下相识,如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濡以沫。如今,两人相继离世,

让这些老邻居们都不禁感慨岁月的无情。时间倒回一个月前,那个让刘玉珍永生难忘的清晨。

五月的天,亮得早。才五点多,窗外的麻雀就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刘玉珍像往常一样醒来,习惯性地往身边一摸——被褥整整齐齐,空着。这很不寻常,

张建国通常比她醒得早,但总会躺在床上等她醒来。她心里咯噔一下,慌忙起身,

趿拉着那双穿了三年的布鞋就往厕所走。厕所门虚掩着,她轻轻一推,

就看到老伴蜷缩在地上,身子已经僵了,硬邦邦的。一只手还朝着门把的方向伸着,

手指微微弯曲,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拼命想够着什么。他的眼睛半睁着,

像是还有什么话没说完。他身上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汗衫,儿子建明去年买的,

他平时舍不得穿,只有逢年过节才套上。汗衫的领口已经磨得起了毛边,

袖口处还有一个不明显的小洞,是上次抽烟时不慎烫到的。刘玉珍本来要给他补,

他说什么也不让,说这是儿子买的,不能弄坏了。"建国!建国!"刘玉珍腿一软,

跪倒在地,手抖得厉害,去摸老伴冰凉的脸。眼泪珠子断了线似的往下掉,却发不出大声,

只在喉咙里呜咽。她的手指触到他花白的鬓角,那里还沾着厕所瓷砖上的灰尘。

她用自己的袖子轻轻擦去那些灰尘,就像平时照顾他一样。就在前一天,

这倔老头还为了口红烧肉跟她拍桌子。"我就想吃口红烧肉,咋就这么难?

"张建国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手里的拐杖重重地敲着地面。午后的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

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刘玉珍站在厨房门口,

手里的抹布拧成了麻花:"医生说了要清淡,你忘了上次住院遭的罪了?血压高成那样,

差点就......""我都七十五了,土埋到脖子根,还能吃几年?忙活一辈子,

临了连口肉都不让吃,活着还有个啥滋味?"张建国脖子一梗,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

他的声音很大,惊动了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了。刘玉珍做的红烧肉,确实是村里一绝。

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先焯水去腥,再用冰糖炒出漂亮的糖色,加酱油、料酒、八角、桂皮,

慢火炖上一个时辰。肉炖得红亮软糯,筷子一夹就烂,入口即化,满院子都是香。

张建国就着这肉,能吃两大碗米饭,最后还要用馒头把盘子擦得干干净净。儿女们劝不住,

要是不给买,老头就拄着拐棍站到大门口,一站就是半天,引得左邻右舍探头探脑。

"听说了没?老张家孩子连肉都不给老爹买,白养了。""建峰不是开着店吗?咋这么抠搜?

"这些闲话,像风一样,总能刮进张家儿女的耳朵里。张建国的葬礼在大儿子张建峰家办的。

建峰在村里开了间杂货店,日子过得去。他家院子大,青砖围墙,红漆铁门,

在村里算气派的。院子里那棵石榴树正开着火红的花,与灵堂前的白花形成刺眼的对比。

二儿子张建明在几百里外的建筑工地干活,接到信儿紧赶慢赶回来,

已经是父亲去世的第三天了。他进门时,大哥已经把葬礼要用的东西都备齐了。

花圈、寿衣、棺材、酒席,一样不落。建明风尘仆仆,工装上还沾着泥点子,头发乱糟糟的,

眼睛里布满血丝。他一进门就跪在父亲灵前,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红了。平时,

建峰、建明两兄弟处得不错,妹妹张翠芬也孝顺。谁也没想到,一场葬礼,

竟让这个家裂开了缝。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两万三。建峰看弟弟在外打工不容易,回来又晚,

就没提钱的事。丧葬费基本是他垫的,建明和翠芬也跑前跑后。收的礼金差不多刚够开销,

建峰自己掏腰包补了零头,没跟弟妹计较。但二儿媳王秀英可不这么想。葬礼结束那天晚上,

她关上门就给建明算账:"你没回来那几天,大哥整天围着妈转,表面是安慰,

谁知道私下里有没有套话?爸生前那点积蓄,妈那个装首饰的小木盒,咱们可都没见着。

"建明累得眼皮打架,被妻子这话一搅和,心里顿时七上八下。他在外头风吹日晒,

省吃俭用,手上全是老茧,脸上皱纹深得能夹死蚊子。去年刚在村里盖了婚房,钱都花光了。

想想大哥在村里的安稳日子,爹妈平时没少帮衬,自己连老爹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心里本就愧疚,被媳妇这么一挑,更不是滋味了。"这一场事下来,花销不大,

收的礼金可不少,怪不得大哥这么上心。"建明闷着头想,越想越觉得憋屈。葬礼那天,

下着毛毛雨,细密的雨丝像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整个槐花村。槐花瓣被打落一地,

像铺了层白毯子。张建国的遗体停在建峰家正厅的棺材里,周围摆满花圈。

空气中弥漫着香烛和雨水混合的味道。刘玉珍穿一身素衣,坐在旁边椅子上,眼神空空的。

手里紧紧攥着块红布,时不时擦擦眼泪——那是她当年的盖头,一直珍藏到现在。

红布的颜色已经有些褪了,但依旧鲜亮,像她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她还记得张建国掀开盖头时说的话:"玉珍,你真好看,像画里走出来的。

"那时候他还是个毛头小子,说话都会脸红。建峰忙得脚不沾地,招呼吊唁的亲友,

安排酒席,嗓子都哑了。他的白衬衫被汗水浸湿,贴在背上。建明则蹲在父亲灵前,

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脚下的烟头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翠芬哭成了泪人,靠丈夫搀着,

才勉强站稳。"建峰真是孝顺,把他爹的丧事办得真体面。""听说钱都是建峰出的,

建明一分没掏。""老张生前最疼建明,结果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宾客们的窃窃私语,

像小针一样扎在建明心上。葬礼结束后,兄弟俩得商量怎么照顾老娘。刘玉珍七十多了,

身子骨看着还行,就是眼睛越来越模糊,白内障挺严重。让她一个人住,万一摔了,

爬都爬不起来。再说,让老娘独居,村里人的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三个人坐在老屋的堂屋里,气氛有些凝重。老屋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子,

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响亮。那是张建国在世时买的,

他说这钟声听着踏实。"妈以后怎么办?"建峰先开了口,声音沙哑。他看起来很疲惫,

眼袋很重。建明闷头抽烟,不说话。翠芬看看两个哥哥,小心翼翼地说:"要不,

咱们轮流照顾?妈先在谁家住一个月,再到另一家。"最后商量下来,决定一个月一轮流。

建明没咋说话,只是闷头抽烟,最后点了点头。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看不太真切。

丧事办完,建明连夜坐火车回了工地。第一个月,刘玉珍住老大家。

建峰媳妇李红梅是个细心人,每天变着花样给婆婆做饭,陪她唠嗑,晚上还给她打洗脚水。

洗脚水的温度总是恰到好处,不烫不凉。她还会在水里加一点艾草,说是可以活血化瘀。

李红梅的手很巧,还会给婆婆梳头,梳得整整齐齐的。刘玉珍住朝南的客房,阳光好,

窗外就是那棵老槐树。她常坐在窗前看树影,一看就是一下午。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像是在诉说着什么秘密。房间里摆着几件老家具,都是张建国生前亲手打的,如今物是人非。

那个衣柜的门有点歪了,张建国说过要修的,可是一直没来得及。建峰的女儿小雅八岁,

总爱跑来缠着奶奶讲故事。"奶奶,你和爷爷是咋认识的呀?"小雅趴在奶奶膝盖上,

大眼睛眨巴眨眨。刘玉珍摸着孙女的头发,眼神飘得老远:"那一年啊,奶奶才十八。

你爷爷是邻村的木匠,来咱村做活。头一回见,他就在槐树下帮人修桌椅,

忙得满头汗......"那些旧事,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子里过。张建国年轻时精神,

浓眉大眼,干活利索。他们第一次正经见面,就是在村头槐树下,

张建国红着脸塞给她一个自己刻的小木鸟。那木鸟,她到现在还收在一个小木盒里,

盒子上刻着精致的纹样,是他花了三天时间才刻好的。他说这鸟会带来好运,要她好好保管。

李红梅对婆婆是不错,但夜里也会跟丈夫抱怨:"妈那点退休金,自己攥得紧紧的,

日常开销都是咱们出。建明家倒好,甩手不管了,凭啥呀?"建峰总是叹口气:"别说了,

妈就咱俩儿子,总不能让她一个人过。再说了,爸刚走,妈心里难受,咱们多担待点。

"一个月很快过去,刘玉珍脸上渐渐有了点笑模样,虽然眼神还总往墙上老伴的遗照上瞟。

照片是五年前拍的,那时候张建国的头发还没全白,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那是他们金婚纪念日时,孩子们非要拉着去县城拍的。第二个月,轮到建明家了。

建峰把母亲送过去,出来迎的是王秀英。建明还在工地上赶工,要晚几天才能回来。

建峰仔细交代了母亲的习惯和用药:"妈早上要喝温水,降压药饭后吃,

晚上睡觉前要泡脚......"王秀英满脸堆笑,连连答应:"大哥你就放心吧,

我会照顾好妈的。"她今天特意穿了件新衣服,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的。

建明家是新建的二层楼,外表光鲜,里头装修简陋,好多地方没弄完。水泥地面还没铺瓷砖,

墙上的白灰也刷得不均匀。刘玉珍被安排在一间朝北的小屋,又暗又潮,

只有一扇小窗户对着邻居家的墙。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个旧衣柜,什么都没有。

头几天还行,王秀英像伺候自己孩子一样伺候婆婆。但没过多久,她就不耐烦了。

天天得把饭端到跟前,有时候老太太手抖得厉害,还得一勺一勺喂。更别提老人起夜多,

常半夜把她吵醒。一天晚上,王秀英给刚下工的建明倒洗脚水时,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