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锋芒寒风依旧凛冽,透过冷宫破败的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景翊紧了紧身上单薄的衣衫,将炭盆往母亲李氏的床边挪了挪。
炭火明明灭灭,映衬着李氏苍白的脸庞,显得更加虚弱。
“翊儿,莫要再折腾了,这炭火本就所剩无几。”
李氏咳嗽了几声,声音沙哑。
景翊抿了抿嘴,放下手中的火钳,轻声道:“母妃,没事的,孩儿不冷。”
他知道,母妃是担心他。
自从被打入冷宫,他们的日子便一日不如一日。
太监宫女们冷眼相待,克扣他们的吃穿用度,就连这取暖的炭火,也是少得可怜。
景翊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现状,不能再让母妃受苦。
这几年来,除了照顾母亲,景翊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
冷宫之中虽然破败,却也藏有一些被遗弃的书籍。
景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从经史子集到兵法韬略,无不涉猎。
他知道,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过人的才能。
这日,景翊正在冷宫角落里的一棵老槐树下读书,却听到一阵喧闹声传来。
他放下书卷,循声望去,只见一群太监宫女簇拥着一个身穿明黄色龙袍的中年男子,正向这边走来。
那人,正是当今圣上,他的父皇,梁帝。
景翊心中一惊,连忙拉着母亲躲到一旁,生怕被父皇发现。
他深知自己在父皇眼中,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皇子,若是惹怒了父皇,恐怕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麻烦。
梁帝似乎心情不错,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不时与身边的太监总管刘福海说着什么。
“陛下,这冷宫之地,阴气沉沉,还是早些离开为好。”
刘福海弯着腰,小心翼翼地说道。
梁帝摆了摆手,道:“无妨,朕只是想随便走走。
对了,听说这冷宫之中,还住着一个皇子?”
刘福海连忙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是己故的李美人之子,名叫景翊,今年八岁。”
梁帝点了点头,目光扫视着周围的环境,突然,他的视线停留在景翊手中的书卷之上。
“那孩子读的是什么书?”
梁帝指着景翊问道。
刘福海顺着梁帝的目光看去,立刻认出了景翊,连忙上前呵斥道:“大胆奴才,见到陛下还不跪拜!”
景翊知道躲不过了,只好放下书卷,拉着母亲跪倒在地,颤声道:“孩儿景翊,拜见父皇。”
梁帝的目光落在景翊稚嫩的脸上,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
他挥了挥手,示意刘福海退下,然后走到景翊面前,缓缓问道:“你读的是什么书?”
景翊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答道:“回父皇,孩儿读的是《孙子兵法》。”
梁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蹲下身子,拿起景翊手中的书卷,翻看了几页,问道:“你可看得懂?”
景翊点了点头,道:“孩儿略懂一二。”
“哦?”
梁帝饶有兴致地看着景翊,问道:“那你给朕说说,这《孙子兵法》的精髓是什么?”
景翊略作思索,缓缓说道:“《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战者,不战而胜,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梁帝听了景翊的回答,脸上露出了赞赏之色。
他没有想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竟然能够对《孙子兵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好,说得好!”
梁帝拍了拍景翊的肩膀,笑道:“想不到朕的儿子之中,竟然还有如此聪慧之人。”
他转头对刘福海说道:“传朕旨意,景翊聪慧好学,朕心甚慰,赏赐笔墨纸砚一套,书籍若干,另赐白银百两,以资鼓励。”
刘福海连忙应声,指挥着身后的太监将赏赐之物送了过来。
景翊心中激动不己,连忙叩谢道:“孩儿谢父皇恩典。”
梁帝点了点头,又关切地询问了景翊母子在冷宫中的生活情况。
景翊一一作答,尽量表现得谦逊有礼。
临走之时,梁帝意味深长地看了景翊一眼,说道:“好好读书,朕期待你日后的表现。”
说完,梁帝便带着众人离开了冷宫。
冷宫之中,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李氏看着堆放在角落里的赏赐之物,眼中充满了担忧,她拉着景翊的手,说道:“翊儿,伴君如伴虎,以后在父皇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切不可锋芒毕露。”
景翊点了点头,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知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
父皇的赏识,只是一个开始。
他看着手中的《孙子兵法》,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入夜,冷宫更显寂寥。
景翊独自坐在窗前,借着微弱的烛光,继续研读着手中的兵书。
他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但他知道,真正的战场,不在沙场之上,而在这深宫之中。
他要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最终,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窗外,一轮弯月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照亮了景翊坚毅的脸庞。
他默默地在心中发誓:终有一日,他要让这冷宫,重现往日的辉煌。
而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黑暗中,一只夜猫发出凄厉的叫声,划破了冷宫的寂静。
景翊放下书卷,起身关上了窗户,将寒冷和不安都阻挡在了外面。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危险。
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己经做好了准备。
他要在这深宫之中,初露锋芒,为自己,也为他的母亲,争夺一线生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