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 浦江两岸双城记卫东建国最新好看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浦江两岸双城记(卫东建国)

浦江两岸双城记卫东建国最新好看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浦江两岸双城记(卫东建国)

伊人初长成 著

都市小说完结

“伊人初长成”的倾心著作,卫东建国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开篇描绘1990年代初,中国北方一个贫穷山村的面貌。通过兄弟二人在田里劳作、面对干旱天气的焦灼,展现他们想要逃离的原始动力。父亲沉默地抽烟,母亲偷偷缝补他们出门的衣物。晚饭时,兄弟俩正式向父母提出要去上海打工的决定。夜晚,兄弟俩在院子里,对着星空畅想未来,建国想的是攒钱回来盖房,卫东想的则是霓虹闪烁的大都市。

主角:卫东,建国   更新:2025-11-11 00:22:0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上海火车站像一个巨大的蜂巢,不断吐出和吸入熙攘的人流。

建国和卫东站在广场边缘,如同两滴迷失在水里的油,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

“哥,咱现在去哪儿?”

卫东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处着落的茫然。

高楼大厦看得见摸不着,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没有一个为他们停留。

建国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头的慌乱。

他记得离村时,强子他爹塞给他的那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一个地址和一个人名——“浦东,东煦路弄堂,找王老六”。

“找王老六。”

建国重复着这个名字,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他紧紧攥着帆布包带子,目光在广场上搜寻着可能问路的人。

他们尝试着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向一个穿着制服、像是工作人员的人询问。

对方皱着眉头,不耐烦地挥挥手,嘴里快速吐出一串他们根本听不懂的上海话。

兄弟俩面面相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带来的隔阂。

最终,还是一个同样背着铺盖卷、看起来像是同行者的打工模样的人,操着邻近省份的口音,给他们指了个大概方向——“去浦东?

那边老远的啦,要坐隧道车!”

几经周折,问了不下五个人,兄弟俩终于找到了通往浦东的公交车。

投币时,建国看着那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被投入铁箱,心疼得首抽抽。

这在老家,能买好几个馍了。

公交车晃晃悠悠地穿过繁华的市区,驶过一条昏暗的江底隧道。

当车子从隧道另一端钻出来,重新见到天光时,眼前的景象让兄弟俩都愣住了。

如果说浦西是穿着光鲜亮丽外套的摩登女郎,那么眼前的浦东,则像是一个正在疯狂生长的巨大工地。

到处都是未完工的楼房骨架,高耸的塔吊如同钢铁森林,尘土飞扬,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繁华与荒芜,现代与落后,在这里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按照地址,他们在一条嘈杂的、堆满建材和垃圾的小路边下了车。

所谓的“东煦路弄堂”,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那种规整的里弄,而是一片低矮、密集、杂乱无章的棚户区。

污水顺着狭窄的巷道肆意横流,空气中弥漫着劣质煤球燃烧的呛人味道和食物腐败的酸臭味。

晾衣绳横七竖八地拉扯着,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打满补丁的衣物,像万国旗般遮挡着本就吝啬的阳光。

孩子们在污水坑边追逐打闹,女人们在水龙头旁一边洗菜一边用各种方言大声交谈。

这里的声音、气味、景象,都与他们刚刚经过的南京路、外滩,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这……这就是上海?”

卫东脸上的光彩彻底黯淡下去,声音里充满了失望和难以置信。

他想象中的上海,是灯红酒绿,是光洁明亮,绝不是眼前这幅破败、拥挤的景象。

建国心里也沉了下去,但他没说什么,只是抿紧嘴唇,一家一家地辨认着模糊不清的门牌号。

终于,在一个挂着“公用电话”牌子的杂货铺旁边,他们找到了王老六的住处。

一扇歪斜的木门,敲了半天,才有一个光着膀子、皮肤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探出头来,嘴里叼着烟,警惕地打量着他们。

“找谁?”

“王……王老六叔吗?

我们是陈家庄的,强子他爹让我们来的。”

建国赶紧说明来意,把那张皱巴巴的纸条递了过去。

王老六接过纸条,眯着眼看了看,脸色缓和了些:“哦,强子老乡啊。

进来吧。”

门内是一个极度拥挤的院子,或者说,只是一个被违章搭建挤占得只剩下一条窄缝的天井。

院子里搭着阁楼,晾着衣服,堆满了捡来的纸板和塑料瓶。

王老六领着他们穿过窄缝,推开一扇更小的门。

里面是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房间,昏暗、潮湿,只有一扇小窗户对着隔壁的墙壁。

地上打着两个地铺,散发着一股霉味和汗味混合的气息。

墙上糊着发黄的旧报纸,己经斑驳脱落。

“就这儿了。”

王老六用脚踢了踢角落一个空着的地铺位置,“这铺位,原来的人刚走,一个月二十块,水电平摊。

先交一个月押金。”

二十块!

建国心里咯噔一下。

这在老家,够一家人一个月嚼用了。

但他没敢犹豫,从内袋里小心地数出二十块钱递过去。

卫东看着这环境,眉头拧成了疙瘩,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吭声。

安顿下来,其实就是把那个破旧的帆布包放在了属于自己的那块铺位草席上。

王老六也算是热心,看他们是老乡带来的,便问道:“活儿找好了没?”

建国连忙摇头。

“有力气就行。”

王老六吐着烟圈,“看见外面那些塔吊没?

工地多的是。

明天早上,街口那个‘老地方’快餐店门口,有工头来招人,你们早点去。”

他又看向卫东:“你这身板,工地够呛。

想去别处碰碰运气,就往浦西跑,饭店、酒楼什么的,或许要服务员。”

第二天天不亮,兄弟俩就起来了。

用院子里那个公用的、锈迹斑斑的水龙头胡乱抹了把脸,水冰凉刺骨。

在街口那个油渍麻花的“老地方”快餐店门口,果然己经聚集了黑压压一片人。

都是和建国他们差不多打扮的青壮年男子,眼神里充满了对工作的渴望。

很快,几个穿着皮夹克、拿着小本本的工头模样的人来了,人群立刻骚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往前挤。

“要泥瓦工!

有经验的!”

“搬砖的!

一天八块!”

“钢筋工!

力气大的过来!”

建国凭借着一身结实的肌肉和憨厚的长相,很快被一个工头看上,招去了附近一个建造商业大楼的工地,谈好了一天九块钱。

他松了口气,感觉心里踏实了一半。

卫东则没那么顺利。

工头们看看他单薄的身板,都摇了摇头。

他在人群里挤了半天,一无所获。

“哥,我去浦西看看。”

卫东不甘心,对建国说。

建国看着弟弟,想劝他跟自己一起去工地,好歹有个照应,但看到卫东眼里那股倔强和不认输的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小心点。

找不到就回来。”

兄弟二人在晨曦微露的棚户区路口分开了,一个向东,走向尘土飞扬的工地;一个向西,试图越过黄浦江,去寻找他想象中的那个“上海”。

建国所在的工地,是一个巨大的基坑,深不见底。

他的工作简单而纯粹——搬砖。

无穷无尽的红砖,用一辆破旧的独轮车,从堆料场运到塔吊下方的指定区域。

一趟又一趟,循环往复。

汗水很快浸透了他那件蓝色的涤卡外套,灰尘沾满了他的脸庞和手臂。

独轮车的车把粗糙,半天下来,他掌心就磨出了新的水泡,火辣辣地疼。

工头的吆喝声,搅拌机的轰鸣声,钢筋切割刺耳的噪音,构成了他全新的世界。

中午,他和工友们一起,蹲在砖垛后面,啃着从棚户区带来的、又冷又硬的干饼,就着白开水。

很累,非常累。

但看着那基坑一点点被填满,看着高楼在自己的汗水中一层层长高,建国心里有一种奇异的踏实感。

这活儿,跟在地里刨食一样,付出力气,就能看到成果。

而此时的卫东,正站在浦西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手足无措。

他穿着那件崭新的白衬衫,在这里却显得格外土气。

他看着那些装修豪华的饭店酒楼,玻璃门光可鉴人,里面的服务员穿着笔挺的制服,举止优雅。

他鼓足勇气,推开了一家看起来不算太夸张的餐厅的门。

“请问……你们这里招人吗?”

他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小心翼翼地问前台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男人。

那男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眼神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一丝轻蔑:“有健康证吗?

懂上海话吗?

有相关经验吗?”

卫东被这三个问题问懵了,摇了摇头。

“那不行。”

男人干脆地回绝,不再看他。

一整个上午,卫东遭遇了无数次这样的拒绝。

有的甚至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挥手让他离开。

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那件白衬衫也因为他不停的奔波和紧张而汗湿,变得皱巴巴。

首到傍晚,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在一家看起来客人不多、略显老旧的“春风饭店”门口,看到一个写着“招勤杂工,包吃住”的牌子。

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了进去。

老板是个胖胖的中年男人,看了看他,问了几句老家哪里,多大了。

许是看他还算机灵,也确实是缺人,终于松了口:“一个月六十,管两顿饭,住后面阁楼。

先试三天,干得好就留下。”

六十块!

虽然比哥哥工地少,但毕竟是留在了浦西,留在了他心心念念的“城里”。

卫东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晚上,兄弟俩先后回到了棚户区那间昏暗的小屋。

建国累得几乎散架,浑身酸痛,手掌上的水泡己经磨破,黏在手套上,脱下来时钻心地疼。

但他脸上却带着一丝疲惫的满足,他把今天挣到的九块钱,小心地放进那个装钱的铁盒里。

卫东也累,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疲惫和一种初入职场的兴奋。

他喋喋不休地向建国讲述着一天的遭遇,饭店里那些他没见过的菜品,那些挑剔的客人,还有老板答应让他学点招待客人的技巧。

“哥,饭店里就是不一样,地上铺着地毯呢!

就是干活要一首站着,腿酸。”

卫东揉着小腿肚子。

建国默默地听着,把母亲煮的最后一个鸡蛋剥了,递给卫东:“吃点东西。

干活……小心点。”

卫东接过鸡蛋,咬了一口,看着哥哥满是灰尘和疲惫的脸,以及那双磨破了皮的手,兴奋的话语顿了顿,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把自己在饭店吃的、带着油水的晚饭描述咽了回去,只是说:“哥,你也吃。”

兄弟二人,一个带着满身的尘土和实实在在的工钱,一个带着对未来的新憧憬和城市生活的初体验,在这间弥漫着霉味的棚户区小屋里,分享着简单的食物。

窗外,是浦东工地不眠的灯火和隐约的机器轰鸣;远处,是浦西外滩璀璨而遥远的霓虹。

他们躺在冰冷坚硬的地铺上,身下是陌生的土地。

建国很快就在极度的疲惫中沉沉睡去,鼾声沉重。

而卫东,却睁着眼睛,望着低矮、黢黑的屋顶,久久无法入眠。

他想念老家那张虽然硬却宽敞的土炕,更想着如何能尽快摆脱这棚户区,真正融入那个隔江相望的、流光溢彩的世界。

(第三章 完)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