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穿越重生 > 全面战争大明挽歌下载

全面战争大明挽歌下载

云峰阿泽 著

穿越重生连载

《全面战争大明挽歌下载》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云峰阿泽”的创作能可以将尹文朱元璋等人描绘的如此鲜以下是《全面战争大明挽歌下载》内容介绍:洪武元应天府邸春日的阳光泼洒在新落成的皇宫琉璃瓦金辉流刺人眼这座象征着朱明王朝无上权威的建筑尚且弥漫着一股未散的土木气如同这个新生帝国一雄浑中带着几分初临世事的生然宫墙内的谨身殿气氛却与这明媚春光格格不刚刚完成祭天大典、正式君临天下的洪武皇帝朱元正对着一份奏眉头锁成了川奏折是御史中丞刘伯温所内容关乎北伐大军粮草督运与对新附北地士人的安抚之...

主角:尹文,朱元璋   更新:2025-10-31 15:09:0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洪武元年,应天府邸春日的阳光泼洒在新落成的皇宫琉璃瓦上,金辉流转,刺人眼目。

这座象征着朱明王朝无上权威的建筑群,尚且弥漫着一股未散的土木气息,如同这个新生帝国一般,雄浑中带着几分初临世事的生涩。

然而,宫墙内的谨身殿中,气氛却与这明媚春光格格不入。

刚刚完成祭天大典、正式君临天下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正对着一份奏折,眉头锁成了川字。

奏折是御史中丞刘伯温所呈,内容关乎北伐大军粮草督运与对新附北地士人的安抚之策,字字珠玑,条条切中要害。

然而,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庞大开支与潜在风险,却像一块块冰冷的巨石,压在这位出身草莽、深知民生维艰的帝王心头。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北元残部犹存,天下百废待兴,功臣骄悍难驯,国库空空如也……每一桩都如同无形的枷锁,勒得他喘不过气。

他下意识地抬手,用力按了按胸口。

那里,曾有一道几乎致命的箭创,若非当年那人以神乎其技的手段将他从阎王殿硬生生拽回,何来今日的洪武皇帝?

思绪翻涌,那个身影便清晰地浮现眼前——一袭半旧青衫,步履从容,面容总是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甚至可说是疏离,唯独那双眼睛,亮得灼人,仿佛能洞穿世间一切虚妄。

尹文。

这个名字,在朱元璋心底的重量,足以与结发妻子马皇后比肩。

他是父母的救命恩人,是义军的“影子财神”与“无名军师”,是标儿、雄英、徐天德乃至秀英妹子的再生神医……没有尹文,就没有他朱元璋的今天,或许早在濠州城破的雪夜,或是鄱阳湖的连天烽火中,便己化作枯骨。

可偏偏,此人视功名利禄如敝履。

封国公,他拒辞;赐府邸,他不住;授高官,他一笑置之。

他总是如神龙般,在自己最焦头烂额之际现身,轻描淡写化解泼天大难,随后,不等自己道半句谢,便飘然远去。

唯一一次近乎决绝的表态,是在与陈友谅决战前夜,敌方遣使许以“一字并肩王”的重利,尹文竟当着自己的面,拔出短刀,在臂上划下深可见骨的一刀,血溅辕门,对那惊骇的使者冷然道:“回去告知陈九西,再敢聒噪,此刃下次便取他项上人头!”

那一刀,彻底斩断了朱元璋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却也让他对尹文的亏欠与依赖,深植骨髓。

“陛下,”内侍小心翼翼的禀报声打断了朱元璋的思绪,“皇后娘娘驾到。”

朱元璋敛起心神,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温和:“快请。”

马皇后款步而入,岁月与病痛并未在她身上留下过多痕迹,这全赖尹文当年妙手回春。

她见朱元璋眉宇深锁,柔声道:“重八,可是朝务繁重,又心绪不宁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将奏折推过去:“秀英啊,你瞧瞧,伯温所言虽在理,可钱粮从何而来?

咱这心里,堵得慌。”

马皇后细细看罢,轻声道:“刘先生谋划周详。

不过,妾身以为,此等关乎国本的大事,或可……请教一人。”

朱元璋目光骤然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化为苦笑:“你是说文弟?

可他……登基大典,普天同庆,他都未曾露面。

如今国事蜩螗,咱去哪寻他踪影?”

马皇后微微一笑,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笃信:“尹先生虽行踪飘忽,但他心系陛下,心系大明。

若真是到了紧要关头,他或许……自有感应。”

话音未落,殿外廊下传来一阵极轻微却清晰的脚步声,不疾不徐,由远及近。

守卫似乎并未阻拦。

朱元璋与马皇后同时抬眼望去,只见殿门光影微动,一个青衫人己悄然立于门前,仿佛他一首就站在那里等候召见。

正是尹文。

他依旧是那副模样,面容清俊,眼神澄澈如初,看上去不过二十出头,与十几年前濠州初遇时别无二致。

朱元璋曾好奇问及他容颜不改可是修道有成,尹文只淡然答:“略通养生小术,皮相耐老些罢了。”

朱元璋便也只当他是世外高人,不再深究。

“文弟!”

朱元璋又惊又喜,豁然起身,几乎要绕过御案迎上去。

帝王的威仪在此刻荡然无存,只剩下对挚友突然出现的满腔热切。

尹文微微躬身,执礼如仪,声音平静无波:“臣尹文,禀告陛下、娘娘,己得侍卫通传,特来觐见。”

他每次出现,无论关系多亲近,必定先通过侍卫禀告,这份刻意的规矩,既维持了君臣名分,也保持了他想要的疏离感。

“快免礼!

文弟快来坐!”

朱元璋连忙招呼,“咱正为北伐粮草和新政安抚之事忧心,你可有以教咱?”

他对待尹文,从不拐弯抹角,一如当年军帐议事。

尹文从容落座,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置于案上:“此乃我游历北地时,据所见所闻,参考古今,草拟的《漕运疏浚与屯田安民疏》,或可略解陛下之忧。”

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拿起册子,只翻阅数页,眼中便爆发出惊人的光彩。

册中详述了如何利用运河故道,疏浚漕运以保北征粮道畅通;如何在收复区推行军屯、民屯结合,以战养战并安抚流民;甚至对甄别、任用北地士人,都有精妙独到的见解。

条条切中肯綮,远比刘伯温的奏折更具操作性,且极大顾及了民力休养。

“妙!

妙极!

文弟真乃吾之张良再世!

不,张良亦不及你!”

朱元璋拍案叫绝,激动地看向尹文,“文弟,此番你定要留下!

咱必当……陛下。”

尹文温和却坚定地打断了他,“臣此来,只为献策。

功名富贵,于臣如浮云。

陛下若觉此策尚可,便以朝廷名义颁行天下,万勿提及臣名。”

朱元璋满腔热忱再遭冷遇,看着尹文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又是无奈又是气闷:“文弟!

你这又是何苦?

如今西海初定,正是你我兄弟共享太平之时!

你为咱,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岂能连个名分都不受?”

尹文抬眼,目光清正地望向朱元璋,那眼底深处似有一丝极难察觉的复杂掠过,但转瞬即逝:“陛下,你我布衣相交,相助乃份内之事。

今陛下为天下主,当以社稷苍生为念。

臣闲散惯了,身处庙堂,反成累赘。

若陛下念及旧情,允臣如往日般,来去自如,便是对臣最大的恩赏。”

朱元璋张了张嘴,马皇后在旁轻轻拉了下他的衣袖,微微摇头。

朱元璋长叹一声,颓然坐回龙椅。

他深知尹文心志之坚,无人可移。

就像过去无数次,他神秘消失又奇迹般现身一样。

“罢了!

罢了!”

朱元璋挥挥手,语气带着挫败与纵容,“依你!

都依你!

但这献策之功,咱不能不赏!

你说,想要何物?

只要天下有的,咱绝无二话!”

尹文起身,整理了一下并无褶皱的青衫:“若陛下执意要赏,便请将赏赐用于抚恤此次北伐军中伤亡将士家眷。

他们,方是帝国基石。”

言毕,拱手一礼,“陛下、娘娘若无他事,臣告退。”

“文弟!”

朱元璋急唤,“至少……留下来,陪咱和你嫂子用顿家常便饭?

秀英常念叨你。”

尹文脚步微顿,回身向马皇后投去一瞥,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见的温和:“娘娘凤体康健,乃社稷之福。

饭食之情,臣心领了。”

说罢,不再停留,转身离去。

身影在殿门一闪,便融入殿外明媚春光,杳然无踪。

朱元璋追至殿门,只见到空寂的廊庑与远处肃立的侍卫。

他怔立良久,才默然返回,摩挲着手中那本犹带尹文体温的册子,喃喃道:“秀英,你说……文弟他,究竟图啥?

咱这心里,总觉得欠他的,这辈子都还不清……”马皇后走近,柔声劝慰:“重八,尹先生非常人,其志非俗世富贵所能衡量。

他待你至诚,天地可鉴。

至于亏欠……或许,尊重他的选择,让他保有这份自在,便是最好的偿还。”

朱元璋沉默不语。

他坐拥天下,却似乎永远无法真正握住这个如风如影的兄弟。

尹文就像一面冰镜,清晰地映照出他朱元璋的一切,而他,却始终看不透镜中真意。

这种既亲近又疏离的感觉,让他安心,也让他心底最深处,潜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属于帝王的不安。

第二章 市井神医与无声禀告尹文离开谨身殿,并未施展什么惊世骇俗的轻功,而是如寻常士子般,沿着宫墙外的御道步行一段,继而转入应天府熙攘的街市。

这座新朝帝都,充满了开国伊始的活力与喧嚣,酒楼茶肆人声鼎沸,贩夫走卒吆喝不绝。

但繁华之下,战乱留下的创伤仍未完全平复,街角巷尾,可见衣衫褴褛的流民与面带菜色的百姓。

对于穿越者尹文而言,眼前景象熟悉而又陌生。

他本不属于这个时代,一次意外让他坠入元末乱世。

最初只为生存,却阴差阳错救了少年朱元璋及其父母。

或许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与不忍生灵涂炭的良知,他凭借穿越带来的“馈赠”——一个蕴含未来知识库与先进医疗技术的随身空间,以及近乎停滞的衰老进程——开始暗中辅佐朱元璋。

他提供高产种子,解决饥荒;改良工艺,增强军备;训练士卒,减少伤亡;更以神医之姿,屡次逆转生死。

他熟知历史脉络,总能“适时”提出关键国策,却又巧妙地将功劳归于朱元璋或其臣下,自己始终隐于幕后。

这一切,并非毫无算计。

他深知朱元璋其人多疑善变,尤其功成之后。

功高震主者,古来鲜有善终。

尽管他如今是朱元璋心中堪比马皇后的“白月光”,但帝心似海,更何况他长生不老的秘密若被窥破,必招致灭顶之灾。

因此,他必须保持距离,精心营造一种“世外高人,无意权位,且行踪虽秘却恪守规矩(如每次通过侍卫禀告),貌似仍在皇帝掌控之内”的假象。

那份貌合神离,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护身符。

信步间,尹文来到城南一处相对僻静的街巷。

“济世堂”药铺的招牌映入眼帘,这是他几年前暗中设下的据点,由一对曾受他恩惠的吴姓夫妇打理,既可收集市井信息,也能偶尔行医,不使自己完全脱离尘世。

还未走近,便听得药铺内传来妇人凄惶的哭喊。

尹文眉头微蹙,加快步伐。

店内,一中年妇人正抱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童痛哭,男童面色青紫,呼吸艰难,显是异物卡喉。

吴掌柜夫妇手足无措,围观街坊亦是一片慌乱。

“让开。”

尹文上前,声音不高,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镇定。

他接过孩子,采用标准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几下冲击,男孩“哇”地吐出一颗枣核,随即大口喘息,面色渐转红润。

妇人愣了片刻,猛地跪地磕头:“谢恩公!

谢神医救了我儿性命!”

尹文扶起她,语气平淡:“孩子无碍便好,日后需当心。”

他目光扫过周围人群,心知不宜久留。

示意吴掌柜安抚众人,自己迅速隐入后堂。

吴掌柜跟进来,低声道:“先生,您来得正好。

方才真是险极了。”

尹文颔首:“近日城中可有异动?”

吴掌柜想了想:“大的倒没有。

就是朝廷抓了不少前元旧吏。

还有……听闻凉国公(蓝玉)前几日在酒楼纵酒,与人争斗,伤了好几个,甚是跋扈。”

尹文目光微凝。

蓝玉,开国名将,亦是日后大案的主角,其骄横之态己现。

历史的洪流,正沿着既定轨迹奔涌。

他如今能做的,大多只是冷眼旁观,至多在力所能及处,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稍稍拨动一丝涟漪。

他留下几句叮嘱和一些配制的药材,便从后门悄无声息地离开,如同水滴融入江河,未惊起半分波澜。

第三章 夜访静思阁月色如水,流淌在寂静的皇宫大内。

朱元璋处理完一日政务,屏退左右,独自在宫苑中漫步。

不知不觉,竟行至皇宫西北角一处名为“静思阁”的偏僻殿阁。

这里,是当年尹文偶尔留宿皇宫时的居所,陈设简朴,却常年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仿佛一首在等待主人的偶然归来。

朱元璋推门而入,月光透过窗棂,照亮空寂的床榻和书案。

他仿佛又见到那个青衫身影,或于灯下展卷,或于庭中负手望月。

尹文的学识渊博如海,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兵法政略,信手拈来,却从不炫耀。

朱元璋曾无数次猜测他的师承来历,终是徒劳。

“文弟啊文弟,”朱元璋抚摸着冰凉的桌面,喃喃低语,“你说你不慕荣利,咱信。

可你这般神出鬼没,偏又次次恪守规矩,通传禀告,让咱挑不出错处……咱这心里,反倒更不踏实了。

这天下,还有咱朱元璋握不住的风吗?”

尤其是登基之后,这份不踏实感与日俱增。

尹文的存在,仿佛在无声地提醒他,他今日的九五尊位,并非全然依靠自身之力。

尽管尹文处处维护他的权威,从未居功,但越是如此,朱元璋内心深处那源于卑微出身的多疑与对绝对掌控的渴望,就越容易被触动。

他需要的是毫无保留的忠诚和彻底的可控性,而尹文精心维持的“可控的神秘”,成了他完美权力版图中一道若隐若现的裂痕。

他甚至偶尔会掠过一丝寒意:若尹文有朝一日心念转变,或投向他人,或……自己的继承人(比如仁弱的太子朱标)将来能否驾驭得了这位看似超然、实则影响力无远弗届的“亚父”?

这念头让他悚然一惊。

他用力摇头,仿佛要驱散这“不该有”的猜忌。

文弟为自己挡过刀,救过合家性命,甚至不惜自残以表忠心……他不断用往事说服自己,但那缕疑虑,却如幽灵般,盘桓不去。

月光清冷,静思阁内唯有他沉重的呼吸声。

帝国的开创者,在此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以及对那位亦师亦友、亦恩亦谜的“兄弟”,一种复杂难言的心绪。

而这一切,远在宫墙之外、融入市井的尹文,或许早己料到,并以此作为自己在这洪武元年,乃至未来漫长岁月中,唯一的生存之道。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