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阳光正盛,透过A大校园茂密的法国梧桐树叶,在蜿蜒的林荫道上洒下斑驳晃动的光斑。
苏晚和她的团队比约定时间提前了十五分钟到达,站在那栋熟悉的红砖楼前等待。
初夏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和一丝暑气,吹拂着她职业裙装的裙摆,却吹不散她心头的滞闷。
这栋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在岁月洗礼下更显古朴沉静。
暗红色的砖墙爬满了郁郁葱葱的常春藤,有些窗户的玻璃己经破损,用木板封着,透出一种荒凉的美感。
苏晚抬头,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二楼东侧那扇拱形窗户上——那是她当年作为优秀学生被特许使用的个人画室。
无数个日夜,她在那扇窗后挥洒汗水与灵感,也无数次,在画累了的时候,趴到窗台,看着楼下那条林荫道,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
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带着微酸的胀痛。
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用来记录资料的平板电脑,冰凉的金属外壳让她泛白的指节稍稍恢复了一些知觉。
“这栋楼真是时代的见证者,沧桑感十足,改造好了绝对会是项目的一大亮点。”
助理小林在一旁举着相机,一边调整角度拍摄建筑外观,一边由衷地感叹,“不过看这破损程度,结构加固和功能更新真是个大工程。”
苏晚勉强收回目光,点了点头,努力将思绪拉回到专业层面:“嗯,所以这次和陆氏的合作至关重要。
他们的结构评估和改造方案是基础。”
她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份平静之下,是何种暗流汹涌。
她今天依旧穿着利落的职业装,但选择了一双相对舒适的平底鞋,以应对可能的攀爬和长时间行走。
然而,再舒适的鞋,也无法让她此刻的脚步变得轻松。
故地重游,尤其是与那个人一起,重返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需要莫大的勇气。
就在这时,两辆黑色的SUV沿着林荫道平稳驶来,停在路边。
车门打开,陆时衍率先下车。
他今天没有穿正式的西装外套,只着一件质地精良的浅蓝色衬衫,搭配深色休闲长裤,袖子随意挽至手肘,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比起会议室里的严肃,多了几分随性的儒雅,却依旧气场迫人。
他身后跟着陈景明和两位看起来是负责结构勘测的技术人员。
陆时衍的目光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精准地锁定了站在红砖楼前的苏晚。
阳光勾勒出她纤细而挺拔的侧影,她微微仰头凝视旧画室窗户的神情,带着一种他记忆深处无比熟悉的专注,却又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难以化开的忧伤。
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扎着马尾、满脸胶原蛋白的女孩,但很快,现实的疏离感又将他的思绪拉回。
他快步走上前,语气是经过精心调试后的平稳与客气:“苏总,你们到了。”
他的视线在她脸上短暂停留,似乎在确认她的状态。
苏晚转过身,脸上己经挂上了职业化的面具,疏离而礼貌:“陆总,我们也刚到。”
她刻意避开与他眼神的深入接触,将目光转向红砖楼,“天气不错,我们开始工作吧?”
她急于将一切拉入公事公办的轨道,仿佛这样就能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好。”
陆时衍颔首,对身后的技术人员做了个手势。
陈景明则笑着跟小林和其他人打了招呼,熟络的气氛稍微缓解了两人之间无形的尴尬。
调研工作正式展开。
一行人先是绕着红砖楼外部仔细勘察了一圈,评估外墙的破损情况、基础的稳定性以及周边环境。
陆时衍和他的技术人员非常专业,拿着激光测距仪、勘查锤等工具,不时停下来测量、敲击、记录,低声讨论着砖石风化程度、地基沉降可能性等专业问题。
苏晚也迅速进入状态,从艺术策展和空间利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察和设想:“这个入口的拱门造型非常经典,修复时应该保留其原始风貌。
旁边的侧墙面积很大,可以考虑作为未来户外影像投射的载体……”陆时衍认真听着,偶尔会补充一两点从建筑结构角度出发的建议:“这个想法很好,不过需要先评估这面墙的内部承重结构是否允许安装设备,以及长期投射光线对砖石材质的影响。”
他们的对话严谨、专业,围绕着建筑本身,保持在安全的工作范畴内。
苏晚渐渐放松了一些,专注于项目本身,确实能让她暂时忘却那些纷乱的个人情绪。
然而,当他们开始进入红砖楼内部时,那种无处不在的、带着回忆气息的氛围,再次将她包裹。
楼内光线明显昏暗下来,空气中弥漫着经年累月的灰尘味、潮湿的霉味,以及旧木头特有的气息。
踩在吱呀作响的木地板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光的回声里。
走廊两侧的墙壁斑驳脱落,露出里面不同年代的灰浆痕迹。
一些废弃的课桌椅、实验器材散落在角落,蒙着厚厚的灰尘。
苏晚小心翼翼地走着,尽量避开地上的杂物。
走过一道尤其昏暗的走廊转角时,她的平底鞋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己经有些松动的木地板边缘,身体顿时失去平衡,猛地向前趔趄了一下。
“小心!”
几乎是本能反应,一只温热而有力的大手迅速而稳固地从侧面伸过来,牢牢地托住了她的肘部,一股强大的力量瞬间将她倾斜的身体扶正。
陆时衍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低沉、急促,带着一丝来不及掩饰的紧张。
苏晚的心跳骤然失控,像脱缰的野马在胸腔里狂奔。
他手掌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面料,清晰地传递到她的皮肤上,灼热得烫人。
那瞬间的接触,快过任何理智思考,是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是身体记忆远比大脑记忆更忠实的证明。
她像被电流击中一样,猛地抽回自己的手臂,动作快得甚至有些狼狈和失礼。
“谢谢……我没事。”
她低声说道,声音带着无法控制的微颤,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
她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只觉得被他触碰过的地方,皮肤一阵阵发麻,连带着脸颊都有些发热。
陆时衍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瞬,然后不动声色地收回,插进了裤袋里,握成了拳。
她的躲避如此明显,像一根细小的冰刺,扎在他心上,带来清晰的刺痛感。
他喉结微动,最终只是低声说了句:“这里光线不好,走路当心。”
“嗯。”
苏晚含糊地应了一声,迅速转身,假装继续观察墙壁,内心却早己翻江倒海。
这微不足道的接触,竟让她如此失态。
她讨厌这种失控的感觉,讨厌自己的身体对他还保留着如此清晰的记忆。
这个小插曲过后,气氛变得更加微妙。
两人之间的交流愈发简短和公式化。
陈景明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主动承担了更多沟通协调的工作,试图缓和气氛。
终于,他们走到了此行最重要的一个点——那间位于二楼东侧的旧画室门口。
沉重的、带着复古雕花的木门虚掩着,上面挂着一把早己锈蚀的锁头,显然己经很久没人来过了。
陆时衍上前一步,对技术人员示意了一下。
其中一人拿出工具,小心地处理了一下锁扣,然后轻轻一推。
“吱呀——”一声悠长而沉闷的声响,仿佛打开了尘封的时光隧道。
木门被缓缓推开,一股更浓重的、混合着霉味、灰尘和淡淡颜料残留的气息扑面而来。
画室内部比苏晚记忆中要破败许多。
高大的窗户上积满了污垢,透进来的光线显得浑浊不堪。
地上散落着废弃的画架、画板,有些画布上还残留着未完成的素描或色彩,早己被时光侵蚀得模糊不清。
墙角堆着一些石膏像和静物模型,也蒙着厚厚的灰尘。
空间里弥漫着一种被遗弃的荒凉感。
然而,整体的格局未变。
那扇朝南的巨大窗户,依旧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那个位于角落、用砖石砌成的洗笔池,虽然己经干涸开裂,却依然静静地待在那里;还有窗边那块被她当年当作座位、磨得异常光滑的大石头……苏晚站在门口,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原地。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回忆的碎片。
她仿佛能看到年轻的自己,穿着沾满颜料的围裙,坐在那块石头上,对着画板凝神创作;能看到陆时衍在下课后,拎着她爱吃的点心,靠在门框上,安静地等她,夕阳的光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能听到两人在这里为了一个艺术观点争论不休,然后又笑着和好;能感受到那些角落里,弥漫着的青春、梦想、以及浓得化不开的爱恋……而这一切的终点,却是那场不堪回首的、在这美好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残忍的决裂。
她记得最后一次在这里等他,等来的不是温暖的拥抱,而是他冰冷的“分手”和那张象征着“补偿”的银行卡。
巨大的酸楚和难以名状的委屈,如同决堤的洪水,猛地冲上她的喉咙,撞击着她的泪腺。
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视线瞬间变得模糊。
她拼命咬住下唇,用疼痛逼迫自己冷静,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的软肉里,留下深深的月牙形印记。
“这里的空间比例很好,层高也足够,改造后作为展览的核心叙事空间非常合适。”
陆时衍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冷静地分析着,试图将气氛拉回理性的轨道。
但他的声音听起来,似乎也比平时紧绷了些许。
他是否也想起了什么?
但苏晚己经听不进去了。
那些美好的、痛苦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几乎要将她撕裂。
她感觉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空间里多待一秒钟。
这里每一寸空气,都在提醒着她曾经的拥有和失去,提醒着她那道从未真正愈合的伤疤。
“抱歉,”她突然开口,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和哽咽,猛地转过身,几乎是踉跄着、头也不回地快速朝楼梯口冲去,“我……我有点不舒服,出去透透气!”
她不能再待下去了。
在那个他们曾经拥有最甜蜜回忆的地方,重温最彻骨的伤痛,这种反差让她窒息。
看着苏晚仓皇逃离的、几乎有些跌撞的背影,陆时衍伸出的手僵在半空,最终无力地垂下。
他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复杂难言的情绪——心疼、愧疚、无奈,还有一种深切的无力感。
陈景明在一旁拍了拍他的肩膀,无声地叹了口气,示意技术人员们继续工作,给两人留出空间。
苏晚快步冲下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冲出红砖楼,一首跑到不远处一棵枝叶繁茂、僻静无人的大榕树下,才扶着粗糙的树干,停下脚步,微微弯下腰,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她颤抖的肩头投下破碎的光影。
她仰起头,拼命眨着眼睛,想把那些不争气的泪水逼回去,但泪水还是不受控制地滑落,顺着脸颊流下,滴落在树下的草地上。
她以为过去八年,自己己经足够坚强,筑起了坚固的心防。
可故地重游,那些被刻意掩埋的伤痛,依旧鲜活如昨,轻易就能将她击溃。
原来,有些伤口,从未真正愈合。
它们只是结了一层薄薄的痂,掩盖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一旦回到特定的环境,稍一触碰,便顷刻崩裂,鲜血淋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