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 青囊传人(华知谨华佗)全章节在线阅读_华知谨华佗全章节在线阅读

青囊传人(华知谨华佗)全章节在线阅读_华知谨华佗全章节在线阅读

似马非马1 著

悬疑惊悚完结

金牌作家“乐活超哥”的优质好文,《青囊传人》火爆上线啦,小说主人公华知谨华佗,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剧情走向顺应人心,作品介绍:华知瑾出生在大别山区的中原省红军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跟奶奶一起长大。据说他奶奶年轻时漂亮而聪慧,但不幸在那个动乱的时代结识了一位下乡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两人私定终身。可惜随着国家的拨正反乱运动,这个知识分子一去而不复返。走时那位男子答应以后回来娶她,还给她留下一枚祖传的戒指作为定亲物。他奶奶在那个男子走的时候已经怀上他爸爸。后来他奶奶带着他爸爸华强一直等待了那个男子,但一直没有等到那个男人出现,奶奶只好带着爸爸逃到深山一个村庄生活,避免周围人的闲言碎语,独自带着他爸爸生活,抚养华强成人,由于生活实在艰辛,华强上完小学就外出打工,在外地娶了李金枝成家生了华知谨,把华知谨送回老家让奶奶程晋芳带,小知谨,头脑灵活好动,特别好学,跟随赤脚医生曹培元学医替人号脉、学识药材,在高二暑假到父亲工地来玩,被楼上掉下来的砖砸破了头,鲜血顺流而下,很快染红了他的脖颈,脖颈上戴着的戒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整个人被拉入了戒指内空间。原来华知谨是汉医华佗的后人,华佗将他毕生所学和一生本领留入戒指内,期待后人能够觉醒血脉,传承他的本领。从此华知谨传承华佗所学,开启一代名医传奇,并由此认祖归宗,回到京都华家。

主角:陈凡,李浩   更新:2025-11-11 14:58:5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红军县医院的那场意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华知谨年轻的生命中漾开层层涟漪。

额角那道迅速愈合、只留下浅淡粉痕的伤口,是这场剧变的无声见证。

出院后,他没有在父母嘈杂闷热的工地上多做停留,体内那缕亟待滋养的“青囊真气”与脑海中浩瀚如烟的《青囊经》,如同无形的号角,催促着他尽快返回大别山深处那片能让他心神宁静的故土。

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色从城镇的喧嚣杂乱逐渐过渡为山峦的叠翠欲滴。

当熟悉的青石板路出现在脚下,当自家那栋虽显陈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土坯房映入眼帘,当看到奶奶程晋芳倚着门框那翘首以盼、被岁月刻满痕迹却依旧挺拔的身影时,华知谨漂泊数日的心,终于沉沉落地。

“奶奶!”

他快步上前,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奶奶布满老茧却温暖无比的手紧紧握住他,浑浊却清亮的眼睛细细端详着他的脸庞,最终指尖轻轻抚过那道额角的浅疤,满是心疼:“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山里清气养人,好好将养些时日。”

奶奶没有追问工地的惊魂细节,只是将满腹的担忧化作了日常的关怀。

恢复了日常生活,摆在华知瑾首位的最现实目标,便是即将到来的高考。

京华大学医学院,这座代表着国内医学教育顶尖水平的殿堂,成为了他清晰而坚定的灯塔。

这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幼对医学的朦胧向往,更是为了给未来施展华佗医术,找到一个合理、权威且能接触更广阔天地的平台。

他本就天资聪颖,基础扎实,如今精神力量因传承而得到滋养,思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敏捷,记忆力和理解力更是达到了过目不忘、举一反三的境界。

那些繁复的数理化公式、佶屈聱牙的文言诗词,在他眼中仿佛拥有了内在的生命与逻辑,条理分明,以往觉得艰涩难懂的物理、化学原理,竟也能与《青囊经》中某些关于人体能量运行(气)、药物性味化合(阴阳五行)的玄奥理论隐隐印证,学起来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事半功倍。

在争分夺秒攻读文化课的同时,他对《青囊经》的研习更是到了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

这卷以奇异能量烙印在他脑海中的古老医典,堪称一座无尽的宝藏。

他深知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便从最基础的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百草性味入手,将经中记载与现行中学教材及他能找到的中医入门书籍相互对照参详。

他发现,现行的中医理论体系固然完备,但大多停留在功能和表象的阐述,失之精微;而《青囊经》所载,则往往首指生命本质,更注重人体内部“气”的生成、运行、转化,以及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能量呼应(天人感应)。

他常常对着墙上自己绘制的人体经络图一坐就是半天,双目微闭,意念沉入体内,引导着那缕微弱的“青囊真气”,如同派遣一个小小的侦察兵,沿着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路线缓缓游走,亲身感受气机在特定路线上流动时带来的酸、麻、胀、热等微妙触感,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切实的体悟。

修炼“青囊真气”是华知瑾雷打不动的每日必修课。

他严格按照经中基础法门,于每日清晨,东方既白、紫气东来之时,寻到后山一处林木蓊郁、泉水淙淙的幽静之所,盘膝而坐,五心向天,摒除杂念,意守丹田。

呼吸力求绵、长、细、缓,深及踵息。

初时,只能清晰地内视到丹田内那缕如丝如线的真气,在意念驱使下缓缓蠕动,纳取外界天地灵气的效率极其低下,往往静坐一个时辰,所得甚微。

但他心志坚定,深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加之每日服用根据《青囊经》中简化方剂自配的“益气培元散”(所需药材如黄芪、黄精、五味子等,大多能在大别山中采到,少数几味则用自己采药攒下的钱去县城药铺补足),这药散效果显著,能固本培元,加速真气凝聚。

功夫不负有心人。

持之以恒之下,丹田内的真气以肉眼(内视)可见的速度逐渐壮大,从最初的发丝般细小,渐渐变得有若游丝,虽然依旧微弱,但己能较之前更为顺畅、有力地循行于十二正经的主要脉络,所过之处,滋养脏腑,温煦西肢百骸,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暖意。

真气修炼与“五禽戏”的练习相辅相成。

他所演练的,绝非世间流传的健身操版本,而是《青囊经》中记载的、配合特定呼吸节奏与真气运行路线的古老导引术。

模仿虎之威猛扑食(练骨)、鹿之安舒回首(练筋)、熊之沉稳晃体(练力)、猿之灵巧摘果(练敏捷)、鸟之轻捷展翅(练平衡),每一式不仅形似,更要神似,意念与动作、呼吸高度统一,牵引着特定的肌肉群、筋膜和经络,使得真气在运转中不断冲击关窍、淬炼筋骨皮膜。

一段时间后,效果斐然。

他明显感觉自己的力量暴涨,徒手搬动百来斤的石块己不觉吃力;速度与反应更快,山中窜行的野兔有时都难以逃脱他的视线追踪;耐力悠长,一口气爬上村后最陡峭的山峰也不再气喘吁吁;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此外,他目光更加清澈明亮,即使在昏暗处也能视物清晰;耳力大增,能分辨出远处细微的声响;整个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身材愈发挺拔匀称,隐隐透出一股山岳般的沉稳与灵动并存的气质。

闲暇时刻他依旧时常去拜访曹培元爷爷,帮忙整理药材,观摩诊病。

但此刻的他,眼光己大不相同。

曹爷爷的每一次诊脉、每一张药方,他都能在瞬间于心中推演其理路方义,甚至能凭借初步掌握的“望气”术,隐约观察到病人体内气机的些许异常流转与淤塞之处,往往能提前预判病情的发展趋势。

他在曹爷爷面前依旧恭敬好学,但提出的问题却愈发切中肯綮,有时甚至能让行医一生的曹老爷子陷入沉思,捋须良久。

他不再满足于只辨认药材形状性味,而是开始尝试根据《青囊经》中的简化方剂和调理法门,为奶奶和几位信得过他的邻里,处理一些慢性病或常见小毛病。

他深知自己经验尚浅,且缺乏行医资质,故而极其谨慎,只选择最有把握的情况出手。

村东头王婶家的小孙子,持续低烧、咳嗽近旬,服用乡镇卫生院开的西药数日,时好时坏,孩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华知谨受邀去看,观察其面色青白,山根(鼻梁)处隐有青筋,气息微弱而急促,指纹浮浅。

他心中判断此为风寒之邪未彻底清解,郁而化热,加之小儿脾常不足,导致正气亏虚,邪气留恋。

他并未开具药方,而是征得王婶同意后,运用刚刚练熟的手法,以指尖蕴含一丝微不可查的温润真气,为其推拿肺经(清肺经)、脾经(补脾经)的相关穴位,并辅以简单的艾灸熏烤大椎穴以助阳散寒。

如此两次,孩子竟烧退咳止,脸色转红润,食欲大开。

王婶喜出望外,连称曹老爷子教出了高徒,华知谨只是谦逊地说自己运气好,碰巧用了对法子。

还有一次,村里与奶奶交好的张爷爷,多年的老寒腿发作,疼痛难忍,夜间尤甚,难以入眠。

华知谨仔细望其气色,见其双腿膝关节处气机明显瘀滞,颜色晦暗,似有寒湿之气缠绕。

他取出自己那套普通的针灸针,仔细消毒后,循经取穴,针刺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委中等穴。

下针时,他刻意控制着那一丝微弱的“青囊真气”,顺着针尖缓缓渡入穴位深处,虽远达不到经中所载“以气御针,气至病所”的玄妙境界,却也能更好地激发经络之气,温通血脉,驱散寒湿痹阻。

起针后,张爷爷顿觉双腿松快温暖大半,疼痛锐减,当晚便睡了个安稳觉。

此事在小小的山村里不胫而走,乡亲们都暗暗称奇,知道程婆婆的孙子得了曹老真传,青出于蓝,医术了得。

对于这些赞誉,华知谨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态度。

他深知,自己不过是刚刚推开中医博大精深殿堂的一丝门缝,凭借的是先祖传承的至高法门和一丝真气之利,取巧成分居多,距离真正的“神医”境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他更加刻苦地学习、修炼,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视为对传承的验证与鼓舞,将每一次遇到的疑难与不足都当作鞭策自己进步的阶梯。

他甚至开始用最简陋的笔记本,悄悄记录下自己的诊疗案例与心得体会,命名为《青囊习医录》。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

在高二最后的学期他的文化课成绩稳居年级前列,他的“青囊真气”日益充盈,在经脉中运行愈发自如,五禽戏演练起来己颇具神韵,动静之间,隐现虎鹿熊猿鸟之真意;他的医术在实践中稳步提升,虽未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但根基却在这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扎得无比坚实。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